中国共产党党徽的由来
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党的象征和标志。与党旗演变相伴生的,党徽图案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规范过程。
1922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河北开滦五矿工人举行大罢工,参加罢工者近5万人。罢工时举出的工友俱乐部旗,图案由煤矿工人所用的劳动工具“轮镐”和“铁锤”的实物形态组成,直接体现出煤矿工人的革命运动。
成立于1922年11月的粤汉铁路总工会,其“粤汉铁路总工会会员证”,为景泰蓝八瓣梅花形,用铜胎压制而成,珐琅中央嵌有一颗红色五角星,五星中有镰锤图案,明显受共产国际旗徽的影响。
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珍藏了一枚起义参加者钟步全戴过的帽徽。这枚银质帽徽呈五角形,主体就是“镰刀斧头”图案。
1927年10月15日,中共南方局、广东省委联席会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通告(第14号)——南方局、省委联席会议通过的最近工作纲领》,明确指出:“一律废除青天白日旗,改用红旗以斧、镰为标志,与国际旗同。”“用红旗,以斧、镰为标志”这既是党的领导机关第一次对党的旗帜作出的正式决定,也是对党徽构成要素的第一次明确表述。
在战争年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党徽图案一直处在变动的、不规范的状态中。中共中央及各级组织有过多次明确党徽图案为“镰刀斧头”的规定和决议。但同时又受苏联国旗的影响,党徽图案既出现过“镰刀斧头”,也出现过“镰刀锤头”。从地域上看,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许多会议等正式场合多使用“镰刀锤头”,闽西、湘鄂西、鄂豫皖、川陕、陕北等革命根据地则多为“镰刀斧头”。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使用的印信标志,更多地体现为“镰刀锤头”图案。
1943年4月28日,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中国共产党党旗样式并作出决定:“中共党旗式样,宽阔为三与二之比,左角上有斧头镰刀,无五角星,委托中央办公厅制一批标准党旗,分发各主要机关。”
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七大会场上第一次悬挂了党旗。在七大会场上及在此前后各抗日根据地所出现的党旗党徽图案,基本上都统一于“锤头镰刀”,已经鲜见“斧头镰刀”图案。
1950年,中央组织部拟定党旗制作方案,规定“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黄色镰刀斧头。旗杆套为白色。”
195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党旗问题的批复》指出:“党旗上只有锤头镰刀,并无五星(苏联国旗上有五星),此点请注意。”这两个文件的发布,“镰刀锤头”的说法从此才固定下来。
“镰刀锤头”的图案,或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方面,铁锤是大工业的象征物,锤头更多地代表着当时的先进生产力,“镰刀锤头”组合才更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另一方面,从美学角度考虑,“镰刀锤头”的图案更美观大方。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场主席台后部幕布中央第一次悬挂中国共产党党徽,党徽两边分别斜插五面红旗。这样的会场布置成为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标配。但这次大会悬挂的党徽是方柄镰刀与方柄锤头的组合。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会场悬挂的党徽造型有了新的变化:镰刀柄由方形改为圆形,锤头也由方形改为缺角形状,整体更加美观。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会场悬挂的党徽与现行的党徽基本一致,但同年发行的纪念邮票仍是方柄镰刀的党徽图案。
1996年9月21日,经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指出:“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规定》对党旗党徽的性质、式样、规格、制作和使用等都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并附有标准图案和制法说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75年后,党旗党徽有了统一而明确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