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孟半朝”
◆ 河洛乔子
(接上期)
二、礼部尚书王铎
王铎(1592-1652年)明末清初贰臣、书画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今孟津会盟双槐人,后迁居老城。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受到考官袁可立的赏识推荐,入翰林院庶吉士。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春,进讲《中庸唯天下至圣》章,旁及时事,崇祯切责其敷衍支吾,不能发挥精义。铎惶惧,俯伏案前待罪。明年,任侍班。
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坎坷多艰,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曾一度避难于苏州浒墅关袁枢寓所,二人交情笃厚,往来间以诗文书画相唱和。袁枢之父兵部尚书袁可立的神道碑文和墓志铭就是王铎亲笔撰文书写的。1644年满清入关后,擢礼部尚书,未到任时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殉国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王铎历任东阁大学士、次辅。
弘光元年(1645年),豫亲王多铎克扬州,弘光帝走芜湖,留王铎守江宁,王铎同礼部尚书钱谦益等文武数百员出城迎豫亲王,奉表降,寻至京候用。历任礼部尚书管弘文院学士,《明史》副总裁,殿试读卷官,《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加太子太保,少保,礼部尚书等职。王铎由明朝旧臣变为清廷新贵,在以气节自持的明代遗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贰臣,因此,他始终抑郁不乐。入清之后,王铎做了八年的官。铎先以二月间祭告西岳、江渎事竣、乞假归里,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溢文安。荫孙王子凤为中书舍人。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画山水宗荆、关,丘壑高峻、气势雄伟,皴擦不多,生机勃勃,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间作兰、竹、梅、石,洒然有物外趣。顺治三年(1646年)作《渔舟萧闲图》,收入《历代名贤画粹》;永历四年(1650年)作《雪景山水图》,收入日本《支那名画宝鉴》;永历五年(1651年)被满洲政府罢官归里,作《兰石卷》、《山水卷》,分别收入《新版世界美术全集》、《支那名画宝鉴》。王铎善于画山水和梅兰竹石,山东省济南市博物馆收藏的《雪景竹石图》是王铎为睢阳袁枢精心创作的一幅雪竹作品。
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其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其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其《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
王铎虽然书法造诣很高,可在历史上,却因降清而被列入《贰臣传》,被后人所垢病。受此牵连,其书法也遭遇冷落,曾一度无闻尘世间。即今讥评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经过一代又一代后人的研习,王铎的书法拂尘生辉,越来越得到大家的推崇。关于王铎的书法,吴昌硕赞其书法曰:“眼前突兀山险峨,文安健笔蟠蛟螭,有明书法推第一,屈指匹敌空坤维”。沙孟海先生也评之书法云:“(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得其真传,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当代启功先生也有赞曰:“公侯笔力能抗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传说王铎入阁拜相后,皇帝让他书写一匾额:天下太平。楷书巨匾挂上后,在一片赞扬声中,一个太监忽然发现“太”字少了一点,成了天下“大”平。众人抬头细审,果然是真。正待发问之时,但见王铎不慌不忙地手握颓笔,饱蘸浓墨,将笔向匾上掷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点在“大”字左下方,遒劲洒脱的一个“太”字,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众目睽睽之下。登时一片喝彩,齐夸王铎神功。皇帝惊喜万状,脱口称赞道:“王爱卿真乃神笔也。”从此“神笔王铎”驰名天下。
王铎墓地位于今河南偃师山化乡石家庄村南。北有凤凰山上的大宋会圣宫碑做伴,南有巩义芝田附近的宋陵七帝八陵相陪,地望可谓极好。可惜因修建陇海铁路,王铎墓冢被废;如今尚存一对巨大的石马。高约二米有三,线条流畅,刀法遒劲,很有气势;墓地南端,有一赑屃(bixi,古代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形似龟,好负重),形体巨大;王铎墓碑已移至村里,石碑乃顺治的“谕祭碑”,碑上字体较大,依然清晰,书用颜体,雍容有韵。
(未完待续)
(作者系涧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乔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