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津县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2018-03-30

◆ 孟津县人大常委会 莫晓立 袁斐萍 张宏波

  今年以来,孟津县人大常委会围绕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文化产业优势突出。一是历史悠久。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县,先后有6个朝代在孟津建都,跨越历史1600多年。二是遗址众多。境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魏故城、全国最大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邙山陵墓群及北魏孝文帝长岭,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等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个,是河图之源、六朝帝京、八百诸侯会盟、黄河中下游分界之地等。三是文化厚重。是刘秀、王铎、贾谊、班超、孟郊、曹休等历史名人活动之地,也是唐三彩、牡丹画、青铜器、黄河石画、孟津剪纸、太仓毛笔、麻布彩绘等文化传承之所。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多项荣誉。

  (二)文化产业亮点纷呈。一是平乐牡丹画产业。平乐镇是全国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民间艺术文化之乡,平乐村被誉为中国农民牡丹画第一村,建成的牡丹画创意产业园区入选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从业人员达1200余人,专业画师150余名(其中省级会员11名、市级会员50余名),年创作牡丹画47万幅,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园区为A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31万余人次。二是朝阳唐三彩产业。南石山村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洛阳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该村有唐三彩生产企业72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产品达3500个品种,年产值达2亿元。唐三彩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及省级工艺美术师等一批优秀人才。三是横水青铜器产业。青铜器文化产业园以粤钰青铜器公司为主,是河南省50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之一、洛阳市文化产业基地、洛阳市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单位以及仿古青铜器河南省地方标准、洛阳市企业标准起草制定单位,产品涉及7大类490多个品种。四是白鹤黄河石画产业。白鹤镇以黄河石画创作为代表的长秋村是河南省特色文化村,近年来举办黄河石画培训班50多期,培训学员4200多名,从事专业创作的画师有600余人,拥有奇石爱好者500余人,年创作黄河石画数万余块,着力打造“黄河石画专业村”和“中国黄河石画第一镇”。五是王铎书法艺术产业。王铎故居、王铎书法馆对外开放,成功创建中国书法艺术之乡,成立王铎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举办王铎纪念节会和全国性书法赛事,开发书法拓片、字帖等衍生产品,全县国家、省、市书协会员达200余名、书法爱好者达4万余名。以书画创作为特色产业的城关镇水泉村入选河南省特色文化村。六是元庄民间剪纸产业。发挥多次获得国内大奖的孟津剪纸省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优势,以元庄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庄,打造民间剪纸专业村。七是民间艺术产业。孟津县被授予“河南省杂技之乡”,主要是以王良杂耍和鹤中村民间艺术为基础,挖掘二鬼摔跤、竹马、锣鼓、腰鼓、高跷等传统民间艺术,打造民间艺术文化村。   

  (三)文化产业格局初显。一是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在资金投入、园区培育、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二是成立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卫坡古村落成功入选全国优选项目、三彩小镇入选市小微企业双创文化产业园支持项目,朝阳镇入选国家第二批特色小镇名单、平乐村入选国家第三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名单,国家将对入选单位给予重点支持。2012年——2016年,争取国家、省文化产业发展资金达2000余万元。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县图书馆达到部颁一级馆标准,文化馆达到部颁二级馆标准,在全县建设小型文化广场286个,建成图书馆分馆28个,各镇文化站均达到了文化部规定的“三室一厅、一场一院”的要求,“农家书屋”和“信息资源共享点”实现全覆盖。有半职业化王良民间艺术表演团队38个,有剧团、舞蹈等各类团队达490余个,全县文化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拥有书法、绘画、剪纸、三彩制作、文学戏曲创作等各类人才5000余人。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体系逐步完善,全县每年“百场公益性演出”、省市县院团“舞台艺术送农民”“欢乐孟津”“消夏晚会”广场文化活动、“送戏下乡”活动共280余场。四是文化产业项目逐步增多。平乐牡丹画创意产业园已经建成投用;得雅文化公司麻布彩绘项目投入生产;河洛印象地卫坡古村落完成一期建设,对外开放;文旅集团三彩小镇项目加快推进;塞拉维文化创意园区一期已经完成;伏羲文化产业园项目完成签约,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完成;耀店古寨开发项目实现签约。两年来,全县新增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16个,达到451个。2016年,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9.8亿元,同比增长18.9%,占全县GDP的3.7%。 

    二、存在问题

  (一)文化发展统筹不够。一是缺乏指导性、可操作性强的、完整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二是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充分,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清晰;三是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模糊,发展方向不明确。

  (二)历史文化挖掘不深。一是对我县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认识不足,保护利用规划滞后。对黄河文化、邙山文化、汉魏文化、王铎书法等具有孟津特色的文化理解不深,在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文化个性的特色包装上下功夫不够。二是开发机制不活,未能形成发展合力。绝大部分景区景点受资金、人才制约,得不到妥善修缮和恢复建设,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三)产业项目规模不大。一是产业配套程度低,大型骨干企业少,文化产业规模、质量效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缺乏核心竞争力,文化资源大县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二是文化产业集聚程度不高,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数量少,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仍然较小。

  (四)产业发展融合不足。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程度低,新型业态发展较慢,产业发展方式粗放、链条不长,创新型中小微文化企业较少、发展缓慢。

  (五)专业文化人才不足。普遍存在人才支撑不够,懂文化、善管理、会经营的应用型文化人才严重缺乏,造成目前我县的一些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在提升发展上进展缓慢。  

    三、几点建议

  (一)注重科学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围绕全县建设“文化传承示范区”的总体目标,结合全市“9+2”工作布局,充分发挥我县的区位优势、历史元素和文化特色,做好产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包括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品牌的研究和规划。重点打造好“三带”。一是黄河文化风情带。重点围绕小浪底风景区、西霞院风景区、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主题公园、黄河湿地等沿黄重点区域,深度挖掘黄河文化、黄河风情,以黄河文化串联、提升沿黄发展。二是汉魏文化展示带。主要包括汉魏故城、邙山陵墓群、魏孝文帝长岭、古墓博物馆、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曹休墓等历史遗迹,充分挖掘、演绎、展示。三是文化产业创意带。以牡丹画、唐三彩、青铜器、王铎书法、黄河石画、麻布彩绘、太仓毛笔等特色文化产业为基础,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创新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智能产权。

  (二)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文化普及。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和认知程度,才能壮大产业规模。例如平乐的牡丹画产业,建议不局限于平乐村、平乐镇,可以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扩大到东部乡镇或者全县范围。

  (三)完善政策环境,扩大文化消费。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培育文化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转型升级新的支撑点,有利于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6年文化部、财政部下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我县在扩大文化消费方面,近年来已有了非常好的探索和发展,成绩也是非常明显。下一步,一是多措并举,着力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扩大文化消费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从加强对创作生产的引导扶持等方面着手,通过多种措施从源头上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二是深挖潜力,通过消费季、节庆展会等综合性惠民活动带动文化消费。可通过发放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和促进大众文化消费,通过发布文化消费品牌榜,扩大文化消费有效供给,引导居民消费热点。三是优化环境,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享文化消费信息等改善文化消费条件。可以整合全县文化消费场所优势资源,组建文化消费企业联盟,进一步开发优化“来孟津耍吧”APP,出版文化消费指南,网罗全县所有重要文化娱乐信息,引导线上线下文化消费。四是齐头并进,打通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界限。出台居民文化消费激励政策,鼓励居民前往公共文化场馆参观,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消费评价可以获得积分奖励,积分则可以用于自主文化消费。

  (四)结合我县实际,实施“文化+”战略。一是文化+非遗展示、保护、体验。充分挖掘孟津历史文化底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整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做到保护和展示相结合,积极探索历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提升历史文化功能,增加旅游文化含量。通过组织汉魏文化、八百诸侯会盟津等主题演出,将旅游与演艺娱乐相结合,通过实景演出从演艺中盈利,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价值,提升品牌形象。注重历史文化产品的市场营销和推广,加大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历史文化产品附加值。二是文化+农业。立足我县的特色农业以及沟域经济、田园综合体等特色示范园区,创意策划以农事为主题的节庆文化活动,将农事节日化、娱乐化;深挖传统农耕文化,将农事活动礼仪化、程式化,打造特色“文化+农业”品牌。以优美田园风光为韵、生态循环农业为基,大力发展主题农庄、休闲农场、农艺工坊等新兴业态。持续加大特色小镇(下转22页)(上接30页)建设、传统古村落开发力度,深入挖掘、建设乡愁文化、老家文化、历史名人故里等美丽乡村,真正形成洛阳近郊、民俗突出、环境优美的乡村游热点。三是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充分挖掘孟津的历史文化、遗迹遗产,将历史活化,丰富旅游内核,让文化更生动,让旅游更有味,除了让游客从景区景点、城市风貌、特色农庄感受文化外,还要能从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感受文化的存在。要通过建设特色小镇、主题游园,提供游玩、餐饮、酒店等一条龙服务,如迪士尼、欢乐谷等旅游度假区,增加多渠道服务的文化附加值。四是文化+体育。以重大赛事为载体,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发展。比如,持续办好小浪底自行车公开赛、越野摩托车大赛、全民健身大赛、柔力球表演赛等比赛,谋划一批诸如山地自行车大赛等,并争取办成国内、国际重大赛事。

  (五)加大协调力度,推进项目进度。一是深入挖掘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策划、包装一批项目,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形成文化产业项目群。要找准资源优势,瞄准大企业、大集团,选准结合点,充分利用各级媒体和文化产业博览会、文化产业招商洽谈会、文化旅游节会等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二是把项目建设作为完善产业体系、壮大产业优势的重要举措,加快伏羲文化产业园、卫坡古村落、三彩小镇、平乐牡丹画创意产业园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持续壮大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三是加快黄河石画产业园、青铜器产业园、王铎书法产业园等专业产业园区的谋划和建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工艺礼品、艺术原创、服务业和文化休闲旅游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四是注重品牌打造,持续巩固提升牡丹画、唐三彩等传统产业品牌,不断挖掘、培育黄河石画、粤钰青铜器、太仓毛笔等特色产业,真正形成一批拿得出、叫得响、有影响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五是规划建设唐三彩、书画、民俗工艺品等文化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速民俗文化产品的深度开发、生产和销售。

  (六)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精、深、优、博的文化继承人,塑造一支懂经营、会管理、善谋划、能创新的人才队伍。推进产业职业培训,提高产业自身人才培养力度,积极鼓励企业与职业中专联合办学培训人才。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给予融资、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人才奖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