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洛阳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一五”时期,随着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矿山机械厂、洛阳轴承厂、河南柴油机厂、洛阳铜加工厂等一批共和国长子企业的在洛建设,奠定了洛阳在全省、全国的装备制造业的坚实基础和重要地位。改革开放后,由于种种原因,洛阳装备制造业水平逐渐与全国主要城市差距拉大。2016年以来,随着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区洛阳片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三大国家战略形成叠加效应,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将洛阳“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新定位,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洛阳市建设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的意见》。洛阳装备制造业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洛阳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对我市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洛阳已形成大型成套装备、交通装备、农业及工程机械、轴承及基础件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拥有一拖集团、中信重工、LYC轴承、中航613所、河柴重工、轴研科技等众多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研发制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油压机、世界领先的矿用自磨机、填补国内空白的褐煤提质成套装备、国内唯一的特种管道内外自动焊接机器人等一批重大标志性产品和技术装备。2016年,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721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9.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6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5.2%,同比增长11.2%;实现利润103.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40.8%;完成工业增加值493.6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4.8%,同比增长9.14%。2017年1—5月份,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0.8亿元,同比增长15.7%;实现利润48.1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工业增加值218.5亿元,同比增长15.3%。
(二)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在保持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按照质量更高、结构更优、效益更好、优势充分释放的要求,将改善制造业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大型成套装备领域,中信重工在壮大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端领域拓展,先后在大型矿山装备、工业物联网、盾构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大型石化、煤化工装备等领域与重庆三峰、铁建重工、固高欧辰等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农机装备领域,一拖集团通过实施新型轮拖智能制造工厂和现代农业装备智能驾驶舱数字化工厂等项目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产品智能化,并与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深度合作,开发了无人驾驶拖拉机等高端产品。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中车洛阳机车公司积极推进和谐型电力机车C6修、和谐机车关键部件造修、高端轨道工程装备制造、维保及机车智能检修生产线等项目,不断提高公司制造和服务水平。交通运输装备领域,中集凌宇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产品科技创新力度,做强做优高端罐车,积极研发冷链车、房车等新产品,业务领域不断得到拓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中信重工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特种机器人生产基地;中航613所、德平机械在巡检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领域实现突破,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集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相关企业及研发机构130余家。
(三)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加大科技投入,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后再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技术先进、适应市场需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完成了重型拖拉机CVT关键技术研究与整机研制、大断面盾构机关键技术研发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力式升船机、大型矿渣立磨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现了国产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中信重工、一拖集团、LYC轴承、轴研科技、中航锂电等一批企业成为起草国家相关行业标准的核心成员单位;“洛阳制造”产品积极参与载人航天、“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辽宁号”航母、高铁、国家大剧院、鸟巢、C919大飞机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获得好评。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政策体系。2016年以来,结合洛阳实际,市委、市政府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研究制定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去僵尸企业、降成本、国企改革、简政放权等7个配套方案。在构建“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中,把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支撑产业大力推动,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洛阳行动纲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实施方案》,确定了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路和原则,明确了发展目标,绘制了重点发展方向及产业链图谱,明确了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力争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7.8%以上;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引进和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企业3家,超200亿元企业3家,超100亿元企业5家,超10亿元企业20家。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实施提质倍增,扩大有效投资。今年以来,我市确定了15家重点企业作为试点,实施提质倍增计划。通过深化企业服务、强化政策支持、创新发展模式、设定指导性目标,引导试点企业提质增效、倍增发展。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大专项,落实“9643”合理有效投资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一拖集团现代农业装备智能驾驶舱数字化工厂、中信重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中车洛阳机车公司和谐型电力机车检修基地、中航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智能巡检(巡逻)机器人及搬运机器人产业化、中航光电新技术产业基地等120个总投资653.8亿元的重大专项项目建设,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促进产业发展。
(三)实施开放带动,培育产业集群。针对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紧盯高端产业方向,绘制国内外重点招商目标企业图谱,瞄准“三强”企业、优势企业开展重点招商,推动装备制造业上下游和关联产业配套协作,构建纵向连接、横向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先后引进了德国采埃孚车桥、中科院自动化所(洛阳)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清华高端装备院洛阳基地、深圳固高科技、河北工业大学特殊环境下服役机器人洛阳创新基地等企业和科研院所。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和本地培优,引导企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以涧西区、高新区、伊滨区为主的大型成套装备产业集群;以伊滨区、瀍河区、偃师市、洛龙区为主的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以涧西区、西工区、孟津县为主的农机及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涧西区、宜阳县、洛龙区、新安县为主的轴承及基础件产业集群;以高新区、伊滨区、涧西区为主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
(四)坚持创新发展,加快人才培养。以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建立健全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协同创新、联合攻关,推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先后组建了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产业联盟。依托先进装备制造骨干创新平台及骨干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研发机构,整合和释放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着力打通“四个通道”,实现装备制造行业新技术、新项目快速转化。支持企业在农机装备、矿山装备等优势领域积极筹建省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实施“河洛工匠”培育计划,搭平台、建机制、造环境、促成长,从培育、引进、使用等多个维度,引导中国一拖、中信重工、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育了一批“大工匠”。
(五)深化地企合作,优化企业服务。充分发挥洛阳大厂、大所、大院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牵引、以资本为纽带、以项目为抓手,搭建地企合作双月联席会议平台,2016年至2017年10月,我市已举行8次地企合作联席会议,共签订278个地企合作产业化项目,总投资2148.04亿元。搭建产销对接、银企对接、用工对接、产学研对接、企业反映问题受理转办等“五大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政策落实进万企”活动,建立完善政企沟通、问题办理、督办通报、重点企业服务、政策宣传等工作机制,全天候受理、转办、反馈企业反映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稳定企业生产经营。精准施策降低经营成本,制定了《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负担工作方案》,出台36条降成本政策措施,清理规范了10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积极落实电力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政策,进一步降低能源、人力、物流等各类要素成本,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累计减轻企业负担35亿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