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县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2018-03-30

◆ 伊川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张灿伟 赵恩伟

  伊川县与十三朝古都洛阳毗邻,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为了有效利用伊川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快更好地推动伊川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自2017年5月份开始,县人大常委会启动了对我县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开发的调研工作.调研工作组通过实地察看、个别走访、集中座谈、查阅文献等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对我县历史文化资源底子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对我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的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伊川县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伊川县地处中原腹地,群山环绕,伊水中流,物产丰饶,交通便利,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印迹;距十三朝古都洛阳近在咫尺,素有“京畿”之称。几千年来,伊川先人在此耕云播雨,繁衍生息,留下了许多历史烙印和历史典故。综合分析,伊川县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历史文化遗存繁多。根据目前文物普查统计,我县现存各类文物史迹728处,其中,拥有二程墓、范仲淹墓、土门仰韶文化遗址等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姚崇墓、邵雍墓、伊川书院等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吕寨石窟、石佛寺石窟、张齐贤墓等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国家三级以上文物藏品607件(一级1件,二级21件,三级585件)。此外,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有杜康酒酿造工艺、青铜器仿古制作工艺、传统音乐十盘等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舞蹈跑阵、易筋经导引术、程门立雪传说等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在伊河两岸从事捕捞、狩猎和原始的农耕,创造了以穆店石器为代表的伊川远古文化。上古时期,酒祖杜康在此酿造出秫酒,开创了酿酒之先河。伊川境内出土的“伊川缸”“三彩马”等重要文物,具有很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二是历史文化名人荟萃。伊川历史悠久,历来是达官贵人、文士墨客荟萃之地。自上古至清,对伊川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灿若星辰,其中杜康、伊尹、玄奘、姚崇、文彦博、李德裕、张说、张齐贤、范仲淹、邵雍、程颢、程颐等等,皆名重一时,他们或诗或文,或创办书院,或驻守边关,或辅佐君王,对伊川文化、经济的发展贡献殊多。他们当中,官至宰相者就有20位之多,他们是伊川历史星空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三是历史文化影响深远。伊川的历史文化是中原文化乃至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鸣皋镇徐阳村陆浑戎古墓的发现,印证了陆浑戎迁徙中原的历史记载,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术价值。发源于伊川书院的二程理学,引领中国儒学近千年,受到历代帝王的褒奖封赏和文人名士的膜拜;长眠于紫荆山麓的邵雍创建了象数学,发明了二进制的记数方法,为当今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思想,成为历代达人贤士的行为准则和座右铭。 

    二、存在问题

  (一)顶层设计、长远规划和发展思路不清晰。一是发展思路不明。虽然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我县的历史文化建设和发展,但缺乏顶层设计,造成我县目前的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处于无序而盲目的局面,这与我县作为文化大县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二是资金投入不够。我县对辖区内历史文化遗址、遗存进行修缮的资金多是来自于上级政策性资金,县级财政没有列支专项经费;即便实施修缮也仅仅是针对那些濒临消失的、损毁严重的历史文化遗址、遗存采取抢救性的措施;大部分没有纳入修缮保护的历史文化遗存、遗址,要么随其自然、自生自灭;要么人为破坏,湮没在城镇化进程的“硝烟”里。如:白沙镇自明清时期就商贾云集、商贸繁盛,现存于白沙村的民国时期老街,由于疏于有效的保护,兴隆街带有明清时期风格的店铺门面几乎被损毁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水泥、瓷砖和铝合金构成的现代化建筑物。三是文保力量不足。目前,我县的专业文物保护人员缺失严重,仅二程文化园成立了管理处,配备有专门的文保人员;部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200—300元/月的标准就近聘请了业余文保人员,其他的文保单位根本没有看护人员。文保人员少,待遇低,工作热情不高,对损毁历史文化遗址、遗存的现象,无人敢管、无人想管、无人去管,是导致近年来我县部分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遗存迅速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文化研究不深入、不透彻、不专业。“空有宝地,不知如何耕作”,这是当前我县文化研究现状的真实写照。目前,我县文化研究和文化队伍建设突出表现为“乱、单、少”。一是研究成果混乱。文化界知名人士、爱好文化人士是目前我县文化研究的主力军,他们大都是自发地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展文化研究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几年来,我县有关机构或个人出版的研究伊川文化的相关书籍超过50余种,但都“言出多门”,均是针对某一方面进行阐述,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性结论;到目前为止,伊川的历史文化资源盘子还没有彻底弄清,对伊川的历史沿革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对在伊川境内的重要遗址、遗存和发生的有影响的历史事件,还没有权威性的定论和评价,因而不利于宣传伊川、推介伊川。在这方面,部分兄弟县市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嵩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组建专门机构,聘请全国知名专家作顾问,历时5年完成了县级少见的“通史”——《嵩县通史》,简略而详实地记载了从远古到中华民国嵩县地域的社会、人文、经济等各个方面,成为人们了解嵩县、认识嵩县的重要窗口;此外,登封、邓州也分别建立了专门的文化研究机构,出版了权威性的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二是研究方式单一。政府层面基本没有依托伊川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有针对性的组织专门的文化研究课题或文化研讨会,多是民间热心人士自发组织的学习、研究,因为缺乏组织和经费短缺,很难进行系统、深入的考证、研究。研究方式多是局限于撰写专著和文稿,缺乏形式多样的文化推介、文化考察、文化研讨活动,文化研究的氛围不浓。相反,部分重视文化建设的地区能够积极挖掘各方面潜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从而以文化为载体促进经济活动的开展。甚至拿着伊川得天独厚的杜康、伊尹、邵雍、二程、范仲淹等历史名人做“文章”。我们对此若不高度重视,久而久之,这些历史名人的“伊川”标记将会逐步淡化。三是从事文化研究的人员奇缺。我县专门的文化研究机构是设在县政协的文化研究院,只有两名工作人员;社会上热心文化事业并且有一定研究水平的不足20人,平均年龄多在60岁左右;现存于吕店镇的传统音乐十盘的演奏者平均年龄在67岁左右。中青年人群大多对文化研究缺乏兴趣,很难发现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并且热爱文化研究的后起之秀。文化研究队伍“青黄不接”,没有形成梯队发展的局面。

  (三)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不够。一是历史文化资源底子不清。我县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长期以来底数不清,文物普查多依托于老资料、老数据,缺乏创新和提升,以致于有一大批重要历史文化遗存没有纳入文物普查范围。例如:考古工作者1988年6月在我县高山镇穆店村发现两件石器,是迄今为止洛阳出土最早的人类活动的遗物,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彭婆镇的南寨、北寨和白土疙瘩的三处古文化遗址均在上世纪50年代被发现,出土了大量文物,涵盖了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到商代晚期6000年间裴李岗、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等各个时期的文化,证明了早在8000年前,伊川先民们就已经在伊河流域定居,经济生产活动。目前,这几处文化遗址均未纳入我县的历史文化资源普查保护范围。二是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不力。除个别文物保护单位有专人、后裔或群众看护之外,多数历史文化遗存没有专人看管,没有防护措施,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有的已经损毁殆尽。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土门仰韶文化遗址,是我县境内唯一一处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存,曾经出土了国家一级文物“伊川缸”,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但由于遗址界线不清,没有专人看管,附近群众随意侵占取土,目前该遗址已经损毁殆尽,面目全非。即便是个别有保护措施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没有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原则进行保护,不是“修旧如旧”,而是“除旧立新”。伊川书院是程颢、程颐讲学的地方,也是“理学的策源地、诞生地,但在2005年维修时,没有制定有效的修缮方案,导致历史留存下来的各类建筑、碑刻损毁殆尽,现在只剩下一堆水泥建筑和一株树龄900余年的古树,许多有价值的碑刻已荡然无存。三是文物展示空间不足。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没有一座标准化的博物馆,不利于我县文物的有效展示,也不利于重要文物的收集和归藏。目前收藏于我县的部分文物只能暂时堆放在文广新局的一间仓库中。如:范仲淹夫人张氏的墓志是研究北宋时期范氏家族活动的珍贵实物资料,该墓志却被收藏于新安县千唐志斋,被作为“镇馆之宝”。北宋御史王拱辰墓志1973年出土,该墓志由北宋当时的参知政事文彦博篆盖,苏轼之子苏辙书丹,具有十分重要的保存和研究价值。目前,王拱辰墓冢已不存在,墓志也不知去向。   (四)开发利用不到位。我县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名人就有玄奘、酒圣杜康、邵雍、程颢、程颐、伊尹、范仲淹、姚崇、张说、文彦博等“一僧一圣二帝三贤十二相”等,但保护、开发力度不大。近年来,仅仅是对程园初步进行了开发建设,而知名度非常高的伊川书院、范仲淹墓、邵雍墓、净土寺等,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难以使其发挥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反观外地,苏州把范仲淹祖籍在苏州西南的天平山,打造成为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邓州利用范仲淹曾在此任知州优势做文章,恢复重建了华洲书院、修建了范公祠;新乡市长垣县大打“厨师之乡”牌子,借势伊尹,修建了全国首个“烹饪博物馆”;偃师市在玄奘出生地,修建了玄奘故里景区。而我县却没有很好地利用玄奘最早在净土寺剃度出家的优势,招商引资,予以开发。

  三、加强伊川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开发急需开展的几项工作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弘扬中华文化,加强文化建设提出要求;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莅临伊川调研时指出:伊川历史文化资源比较厚重,历史遗存比较丰富,一定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可以说,加强伊川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开发工作正逢其时。结合我县历史文化资源实际,当前要着力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理清历史文化资源盘子,创设一个推介伊川文化形象的平台。鉴于我县历史文化资源现状,非常有必要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开展文化普查,澄清资源底数。急需对我县物质文化遗产(含寺、庙、墓、碑、房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含传说、故事、戏剧、曲艺、民间工艺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逐一进行摸排、查校和登记,并进行拍照、录像、存档,列出遗存名录。二是选取文化精粹,深入考究论证。仰韶文化、伊尹文化、杜康酒文化、邵雍先天易学、二程理学思想、范仲淹忧乐文化等一系列产生或发展于伊川的文化、思想,由于缺乏深入的论证、考究,“言出百家”、众说纷纭,缺乏权威性结论,导致对外宣传、解说时,说服力不强,急需组织一批专家进行论证,给予权威性结论。三是回溯历史沿革,理清发展脉络。高山镇穆店村出土的石器表明公元前30万年前伊川县地域已经有人类在此生活,我县建县史也有一千多年,但历史沿革脉络不清晰、不明确,即使县名来源也众说纷纭。急需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件来佐证出一个统一的历史沿革说法。四是钩沉历史典故,读懂厚重文化。鹤鸣九皋、债台高筑、程门立雪,这些成语典故人们都耳熟能详,但却很少知道这些成语典故都出自伊川。急需对发源、产生、发展于我县的成语、典故进行收集、汇总、整理,既可作为伊川人普及传统文化的通俗读本,也可让外地宾客读出伊川文化的厚重。五是挖掘多彩民俗,丰富文化韵味。伊川民间的传说、民俗由来,甚至是村名、地名,都有一段文化在里面,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对此不了解,对此收集整理,既能丰富文化韵味,又能延续民间文化根脉。六是探究名人渊源,对外推介宣传。自杜康在伊川首次酿造白酒以来,历代名人名家在伊川生活期间、游历期间或慕名吟咏、歌颂伊川的诗文、篇章瀚如烟海、不可胜数,一批热心人士也编撰了《伊原星空》等书籍,但也仅仅是作为爱好而已,没有很好地对外宣传推介,对于提升伊川对外知名度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这六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我县文化资源的方方面面,将这六个部分弄清、弄懂、弄透彻了,对外展示我县文化形象的平台也就搭建好了。目前,县人大常委会已经组织部分专家着手进行,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强化顶层设计指导,制定一套加快伊川文化发展的规划。一是健全完善工作机构。尽快成立伊川县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专门机构,或者整合全县文化研究力量,明确一名县主要领导挂帅,做好全县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开发的顶层设计。同时,聘请专业机构,高标准制定我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因事施策”的原则,稳步推进我县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开发工作。二是充实研究队伍。加快建设二程书院,列出专项资金,吸收一批年轻人加入文化保护、研究队伍。充分发挥现有文化研究队伍作用,搞好“青蓝工程”,抓好“传帮带”。三是加快载体建设。要加快伊川县博物馆建设,尽快将馆藏文物对外展示,宣传伊川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伊川人民的自豪感。加大对伊川厚重文化的宣传力度,把伊川的悠久文化历史和文化传承深植伊川人民心中。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逐步扭转伊川人不了解伊川历史文化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加快实施对外流文物的“回归工程”,将异地展示的伊川出土文物通过调回、复制等手段,使其在伊川博物馆重显魅力。

  (三)坚持保建并举原则,实施一项抢救伊川历史文化资源的战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亚强调:“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与魂。”从调查中我们看到,有许多历史文物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在逐年消失,抢救性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刻不容缓。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保护、抢救、利用、管理”的关系,全面准确地领会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方针,确立“保建并举”的新观念。一是抢救性保护一批。对于遗址已经没有地面标志或损毁严重的,要尽快划定四址、树立标志。如:针对北宋著名丞相文彦博墓地,现在仅存一处坟茔,要抓紧对其四址进行重新划定、圈建保护。针对周赧王城遗址,可以借鉴“孔子入周问礼处”的做法,先树立一块石碑,作为标志,表明有这样的事件或遗址。二是修缮性保护一批。对于因年久失修或不可抗力因素造成毁坏的,要聘请专业的修复机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及时予以修缮。要坚决避免再次出现维修伊川书院后,导致“面目全非”问题。三是“一处一策”保护一批。对于带有伊川特有印记、意义重大、也有重大开发利用价值,但目前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要给予特殊性维修保护,为今后的开发利用打下基础。如:土门仰韶文化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原地区少有的仰韶文化遗存,该遗址目前暂没有大的开发利用方案,可以采取圈建保护等措施,维持其现状,为今后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四)加大开发利用力度,打造一批彰显伊川文化品牌的项目。历史文化资源只有与经济发展相融合,才能彰显其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才能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促进、双提升。要充分发挥伊川历史文化资源特有的历史价值,以文化品牌提升旅游层次,以旅游产品来展示伊川的历史文化底蕴,建立文化——旅游——经济的产业链条,走文旅结合之路。要结合伊川历史文化资源实际,精心谋划、包装一批文化产业项目,通过家族后裔捐赠、商业公司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手段,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地方旅游品牌。二程文化园要打好“国家4A级旅游景区”牌,试行公司化运营,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国际国内影响,成立二程理学文化研究会,申报二程理学文化旅游节,申请“世界理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将二程文化园打造成为中国理学文化源点的文化品牌。在争取尽快形成我县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要依托玄奘剃度出家第一寺——净土寺的品牌,结合家喻户晓的《西游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净土寺与西游文化联姻,打造全国唯一的西游主题文化园;依托范园的地域基础和范仲淹的“忧乐”思想,结合万安山名相墓葬群,加快范园及周边区域的综合开发利用,打造唐宋名相文化园;依托邵雍的先天易学文化,加快邵园的开发利用,打造独具特色的河洛文化园区。通过一系列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活力,逐步将资源变为产业,实现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打造县域经济文化旅游产业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