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18-03-30

◆洛阳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接上期)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缺少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市传统装备制造业产值高但是利润率低、税收少,农机、通用轴承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据统计,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比重达78.3%,高技术产业仅为3.39%。多数装备制造业企业产品仍处于“二多三少”,即初加工居多、配件生产多,高精产品少、品牌产品少、整体产品少。产品多处于行业中低端,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缺少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核心竞争力,效益不理想。

  (二)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综合竞争力薄弱。虽然在现代装备制造业相关零部件方面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产业链形成尚需时日。终端产品无论从质量、产品系列,还是批量化供给方面都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形成研发、生产、制造、销售、集成、服务等有序、细化的产业链尚需时日。

  (三)产业整体规模不大,龙头带动作用不强。洛阳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制造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又赶上互联网经济的风起云涌,一些以往成功的企业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以及商业模式和管理的不适应,发展脚步维艰。尽管我市现代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很多,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少成规模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如,偃师市三轮摩托车行业虽然有近200家,电线电缆行业近100家,但大多企业规模较小,产值较低,缺乏百亿元大块头企业。新安县现有三大产业中没有超5亿元企业,汽车零部件产业还没有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孟津县128家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中只有隆华传热一家大型企业,其余均是中小型企业。整机生产企业数量较少,行业缺少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缺乏承担重大技术装备自主设计和成套供应的实力。

  (四)产业核心技术薄弱,终端产品未成体系。洛阳目前拥有不少数量的研究及高校院所和企业,但科技与制造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全市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78%,低于全国0.3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制造业贡献率比较低,致使行业缺乏领先的核心技术。同时,各个企业的技术内容上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多数企业只注重个别应用场景,产品和核心技术关联度弱,无法形成系列关键部件研发生产的主导企业和自有技术。

  (五)制造业人才短缺,管理方式欠科学。我市传统制造业领域大中型国有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使制造业人才问题更加凸显。目前我市引进人才普遍以高学历高文凭为主,对职业技能方面的人才引进不尽如意,制造业人才短缺,发展渠道窄、待遇低,成长环境差,制约了我市现代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发展。不少民营企业沿袭着家族式、家长式的粗放管理模式,没有建立起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在企业关键岗位一般由家族网络控制,对族外及社会网络之外的引进人才缺少信任,优秀的人才难以在此种企业文化的氛围中发挥作用。

  (六)企业投融资难,困扰产业发展。调研中发现,我市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银企对接作用发挥有限,加上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对资本密集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影响更为明显。如偃师市现代装备制造业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加大,人工成本较高,大多数产品的毛利在5%左右。加上融资难、回款难等因素,造成部分企业利润率下滑,经营困难。 

    四、对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实施创新驱动,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一是加快科技创新。我市装备制造规模大而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科技供给不能有效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快科技创新,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政府要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快发展研发力量。二是加强管理创新。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将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等运用到管理的各个环节,有序实施生产装备的智能化改造。要着力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互联网营销渠道,推进跨界协同,通过组建联盟、投资合作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要持续推进精益管理,加强内部成本管控,强化资源能源集约管理和优化配置,创新内部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强供应链管理,采用国际标准和行业先进标准,推进上下游企业横向联合和纵向整合。三是加强品牌创新。提升品牌价值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因素。洛阳装备制造业要强大就必须着力打造一批能叫响全国甚至全球品牌的企业,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建设品牌文化,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软实力。

  (二)提升高效供给,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市制造业发展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前提下,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一方面解决制造业发展中产能过剩、库存过多的问题和矛盾,另一方面解决制造业中生产方式粗放、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要结合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具体任务,寻找国家产业政策和传统制造业变革的契合点,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以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改善企业投资预期,增强投资信心。

  (三)注重质量提升,提高企业效益。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质量越来越成为选择产品和服务的首要因素。《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终端体现产品质量和企业品牌的提升,制造强国首先是质量强国,中国制造业一定要走出为了降成本而牺牲质量的误区。装备制造业转型重点应该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来,实现我市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效益。

  (四)推进智能制造,提高产业发展水平。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制造业高度重视,美国出台“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推出“工业4.0”,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都把“智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制高点。洛阳装备制造业发展应该顺应产业变革趋势,以格力电器在我市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为契机,推动传统制造业与大数据、物联网、工业设计等领域深度融合,将互联网的核心要素渗透到制造业各个方面,以互联网思维方式改造现有的技术研发方式和生产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引导企业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五)优化发展软环境,促进企业新发展。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削减不合理的前置审批和许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鼓励创业创新的生态。在落实好已出台各项减税降费措施的同时,进一步研究促进制造业升级的财税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丰富金融产品,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好融资、避险服务。加快服务业开放步伐,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制造业创造更默契的配套服务体系。

  (六)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企业是先进制造业建设的主力军,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要采取得力措施,下大力气培育引进几个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围绕龙头企业拉长链条,促进产业上下延伸、侧向配套,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政府要积极承接大产业大项目,紧抓大企业转移国内产业布局机遇,立足高端平台,重点对接优势产业领域的龙头项目,参与世界水平的大企业集团战略。此外,支持制造业企业组织模式创新,关注生产经营存在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对产品、资源、技术、品牌进行全面评估,以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为原则进行全行业的重组整合,提升新模式下的综合竞争力。

  (七)重视人才引进培养,牢固产业发展基础。我市要建立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只有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人才的比例,才能尽早实现省委赋予我们的定位要求。要充分释放人才红利,通过情况摸底、制定计划、后需完善等措施不断强化引进装备制造业人才的针对性。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要注重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洛阳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

  (八)拓宽投融资渠道,破解企业资金难题。一是设立由政府出资与社会资本共同建立基金,发挥引导撬动功能,带动产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资本投入,为企业提供全链条的股权融资支持。二是鼓励现有企业发展壮大,走兼并重组、融资上市的道路。通过投资公司向重点发展的的企业进行投资,占有一定股份,降低企业融资方面难度,加快融资上市步伐。三是鼓励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与民营银行、村镇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民间资本设立的金融机构合作,整合社会资本。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在遵循授信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给予最高额度的授信。支持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有效缓解企业资金链紧张局面。

  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是省委对洛阳发展新的战略定位,是省委对洛阳寄予的厚望,也是洛阳发展新的重大机遇。洛阳的装备制造业有基础、有优势、有支撑,洛阳一定要抢抓机遇、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全力以赴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奋力谱写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