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民考古技师的“二里头”情结——记河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王丛苗

2018-05-25

◆编辑部

  她是很多博士、硕士口中亲切的王老师,但是却从来没有上过大学;她的绘图能精准反映田野地层、出土遗物位置以及器物的形状、花纹甚至质地;大型考古报告《二里头》中的上万幅插图都由她亲手绘制;她看似弱不禁风但总是坚韧不拔,能够将3米长的洛阳铲全部钻入土中;奔走在考古现场的36年里,无所不能,从发掘到研究、从绘图到修复……她就是河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来自偃师市二里头村的农民考古女技师王丛苗。

与二里头的不解之缘

  二里头,本是地处中原腹地洛阳的一个普通村庄的名字,和中国千千万万个村庄名字一样,她朴素的不能再朴素了,但就在她的身后,在绿油油的麦田下,却隐藏着3000多年前华夏民族的一段辉煌历史,那就是中国最早王朝——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拥有目前所知最早的宫室建筑群、宫城遗存、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青铜冶铸作坊及最早的双轮车辙,是当今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最早的聚落,是探索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因此对二里头遗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1988年,二里头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中国社科院评选为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2004年,中心区井字形道路系统和宫城城墙的发现被中科院考古所评选为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学会评选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不久前,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开工建设,使之再度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在最早中国的探源工程中,有一位默默无闻的奉献者——王丛苗。

  1982年,连续参加了三年高考的王丛苗再次落榜,机缘巧合之下,她考入了二里头考古工作队,负责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绘图工作。在二里头考古队工作的三十多年来,王丛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二里头宫城、被誉为“超级国宝”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与发掘工作中,她不仅是文物出土时刻的见证者,还是亲历者。除了二里头遗址的工作外,她还参与了洛阳盆地区域系统调查,以及北京、银川、新疆、西安、镇江、南阳和南水北调工程郑州站马屯等地的考古发掘和绘图工作。

  “我带了大概有几十个学生了,有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有南阳师范学院的,有偃师市博物馆的,还有中国社科院安阳工作站的实习生。”说起自己的学生,王丛苗十分欣慰。

  在带着我们到遗址发掘现场的路上,王丛苗说起工作上的事情来滔滔不绝,有着说不完的话,从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到1号、2号宫殿的发掘,从文物的绘图修复保护到博物馆的建设。“丛苗过来啦。”在现场工作的村民们见到她,都纷纷停下手里的活儿,亲切的跟她打招呼。她介绍说遗址刚开始发掘的时候,村民们都觉得这东西不吉利,意识不到文物的重要性,而现在,随着二里头遗址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大家对文物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有时候小孩子捡到旧的瓦片,会专门送到工作队来,碰到街坊邻居,他们开始热衷打听“又挖出什么了”“博物馆啥时候建好”。“农民都知道关心历史了。”说起这些变化,王丛苗十分高兴。正是因为她的坚持努力和所起到的引领作用,使村民们对“最早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多。

  王丛苗除了负责考古绘图、田野发掘和室内整理工作以外,还兼任讲解员,为来队考察参观的领导和来宾介绍二里头遗址的相关情况,生动形象的描述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回到夏商王朝,她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对工作的热情给领导和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誉为“考古队的金牌讲解员”。“丛苗专业素质能力强,不怕吃苦,不管天气多热多冷,她从不懈怠工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同事是这样评价她的。中央、地市等媒体曾多次对其进行专访、报道,可以说,在新时期涌现出的知识型专业型农民中,王丛苗具有典型性。

用心绘出“最早中国”

  参加工作后,工作队发现王丛苗有绘图天赋,就选派她到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参加专项培训,在那里,她系统学习了考古绘图技术。她介绍说:“有些发掘现场,需要先绘图,确定文物的位置后,才能进行发掘,十几个人等着我画,我要是画不完,就会影响发掘进度,每次绘图,都要加班加点”。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现如今已经有三十六年工作经验的王丛苗技术娴熟,由她所画的考古绘图是“免检产品”。

  “刚开始的时候,纯粹是为了赚钱养活自己,后来越干越觉得有价值,特别愿意付出,就真的爱上了这份工作。”王丛苗肯吃苦、爱钻研,她把自己的桌椅搬到库房,那里堆满了多年出土的陶器,她一个个全画遍了才搬走。当时和王丛苗一起进入工作队的有十一个人,后来就剩下了三个人,最后三人中只有王丛苗始终如一的坚持了下来。

  “很多人不理解也不认可我的工作,但我还是要继续做,不仅是因为我喜欢,更重要的是这是咱们的根,咱们的悠久文化啊,我希望通过考古绘图,记录下最真实的最早中国。”

  二里头遗址是专业人士眼里的宝藏,但在一些普通老百姓眼里,意味着不吉利,王丛苗的婆婆就是坚定的“反对派”,她不允许儿媳妇把任何与遗址有关的东西带回家,有一次王丛苗把挖出来的陶片带回了家,可是第二天却从垃圾堆里找到了被扔掉的陶片。还有一次婆婆抱着孩子来找她喂奶,当时王丛苗正在墓葬坑里绘图,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她说把孩子抱到墓坑里来,听到这话婆婆脸色一变扭头就走了,和她怄了好几天气。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很多次,王丛苗始终以这种尽职尽责、敬业忘我的工作态度守护着她心里的“宝藏”。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我肯努力,肯下劲儿。”当时很多考古队都不愿意要女同志,因为这不仅是一个脑力活,更是体力活,她告诉自己要比男同志更加努力,要一直坚持下去,正因如此,王丛苗成为了工作队里技艺娴熟的高级技师。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发表了5卷本《二里头》考古报告,这部报告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成果之一,入选当年的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报告中涉及的上万张插图,都是王丛苗亲手绘制的,她也因此被誉为“一支铅笔绘出中国最早历史”的女人。她的孩子们受这种工作精神的熏陶,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现在,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在读研究生,一个在读博士,圆了她的大学梦!

做合格代表履职尽责

  王丛苗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心二里头遗址了,我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履行好代表职责,更好地回馈社会,更好地体现人大代表的价值。”

  作为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二里头遗址的保护工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对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奠基表示祝贺,并对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河南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及该项目,对该项目给予高度重视。王丛苗在会议期间接受采访时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建设,令人振奋,备受鼓舞,我们要抢抓机遇,真正把这个项目建设好,更好助推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王丛苗认为,河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根脉,让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颜值与气质。二里头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遗址博物馆正在建设中,预计2019年10月份向公众开放。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可以让二里头遗址这一中华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展示和利用,有利于向公众充分揭示遗址内涵,让公众更好地认知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为洛阳乃至河南建设文化高地提供重要支撑,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议进一步加强保护和宣传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乃至全世界都知道二里头遗址。”。

  近年来对二里头遗址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虽然压占破坏现象没有了,但是农民建房、小型乡镇企业扩大厂房等破坏活动依然存在。王丛苗希望《文物保护法》能够在这方面更加健全,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二里头遗址保护展示是一项系统工程,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也要同步实施,才能让公众更好、更深入地感受到二里头遗址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地位,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也能给当地乡亲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王丛苗就是这样一个朴实坚韧的农民,她把心血与汗水洒向这片热土,把全部精力奉献给这片热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人大代表的责任与使命,这条与二里头相伴的路还将继续书写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