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帝都真国色 四月洛阳绽新颜

2018-05-25

◆李砺锦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一朵花,惊艳一座城。在洛阳最美的四月里,牡丹吸引了广大中外游客,也将这座城市最靓丽的一面展现出来。

  5月5日,第36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圆满落下帷幕。据统计,本届牡丹文化节期间,我市共接待游客2647.31万人次,同比增长6.15%,旅游总收入241.96亿元,同比增长8.26%。接待入境游客28.71万人次,同比增长6.06%,旅游创汇8497.96万美元,同比增长8.04%。

  

从“门票经济”到“全域旅游”惠民政策倒逼产业升级

  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我市继续推出了旅游年票不受限、部分公园不收费、餐饮住宿控涨幅等多项惠民举措,在“惠民”的同时,也成功倒逼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步伐。各景区、公园、旅游行业单位通过创新发展思路理念,积极开发各类旅游新产品,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推动了我市旅游由“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转变。牡丹文化节期间,游客在洛人均消费为913.98元/人次,同比增长1.99%。

  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市民可持旅游年票游览全市年票景区,叠加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部分公园不收费、餐饮住宿控涨幅”等惠民政策,进一步增强了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将牡丹文化节真正办成了人民的节日、百姓的盛会,受到了广大市民及游客的广泛赞誉。

  在牡丹园,开通旅游年票专用通道,并指导各景区制订完善景区安全预案、分流预案、应急预案,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全市共发售旅游年票卡13.59万张,全市旅游年票景区和牡丹园共计接待旅游年票游客62.75万人次。王城公园、中国国花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国家牡丹园4个牡丹园共接待年票游客29万人次,占到全部景区年票游客接待量的46.22%。

“博物馆之都”成新亮点 赏花游持续火爆

  从去年开始,我市推出10条博物馆之都旅游精品线路。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我市举办“畅游博物馆之都”启动仪式,着力完善和丰富博物馆之都旅游产品和线路,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强力开展博物馆之都旅游营销,在打造博物馆之都旅游品牌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全市各博物馆游客接待量同比大幅增长,“博物馆之都”品牌已经成为洛阳旅游的新亮点、新特色、新名片。

  由于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天气总体晴好,洛浦公园、市区道路、广场及街心公园的各品种牡丹吐露芬芳,引得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整个城市花团锦簇,成为花的海洋。

  四月初,我市旅游接待就迅速升温,从清明小长假开始,赏花游格外火爆,旅游高潮持续不断,国家牡丹园、中国国花园、王城公园、神州牡丹园、隋唐植物园等主要牡丹观赏园花海人潮,园外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车、旅游大巴排成长龙,场面壮观。

  牡丹文化节期间,王城公园共接待游客约68.37万人次,中国国花园共接待游客51.7万人次,隋唐遗址植物园共接待游客近28.7万人次。

  

历史文化生态景区受青睐 县域旅游精彩纷呈

  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我市历史人文游、生态度假游热度不减。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丽景门、洛邑古城等历史文化景区游客盈门。

  龙门石窟打造“全域赏花”的理念,分别在景区的东北服务区、西北服务区、伊河沿岸、大石门、奉先寺、礼佛台等区域摆放品种丰富、造型别致的精品牡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拍照留念。牡丹文化节期间,龙门石窟景区共接待游客81.07万人次,白马寺接待游客56.7万人次。

  文化节期间,各县(市、区)也策划、组织、开展了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众多游客来到我市生态旅游景区,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体验良好的生态环境,尽享青山绿水好空气。重渡沟、鸡冠洞、老君山、白云山、荆紫仙山、黛眉山等生态休闲景区受到众多游客青睐,景区外自驾车绵延数里。

  “五一”小长假期间,黛眉山景区由于游客达到最大承载量,迅速启动游客分流机制,暂停出售门票。牡丹文化节期间,龙潭大峡谷接待游客15.44万人次,老君山接待游客12.24万人次,白云山接待8.9万人次。

  

来洛自驾游成为主流 客源市场有效扩展

  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我市旅游客源市场有效扩展,客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外地游客平稳增长。我市智慧旅游大数据显示,游客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尤以山西、陕西、江苏、山东、河北、湖北等省市游客居多。随着郑徐高铁等高铁线路的开通,牡丹文化节期间,我市来自长三角以及我省周边省市的游客持续增长。在我市对旅游大巴、专列奖励政策的刺激下,牡丹文化节期间,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发往我市的旅游专列显著增多。

  自驾游成为主流。散客特别是自驾游散客明显增多。游客抽样调查显示,牡丹文化节期间,自驾游已经成为来洛游客的主要出游方式,约占全部游客的60.09%。据智慧旅游大数据显示,福建、浙江、甘肃、广东、湖南等省市自驾游客增长迅速,增幅高达1倍以上,我市接待游客客源市场半径正持续扩大,面向全国的影响力和辐射显著增强。

  过夜游客多。随着我市众多夜间旅游产品的涌现,丰富了洛阳夜间生活,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甚至境外游客前来观赏,过夜游客人数增幅显著。

 

旅游辐射带动作用显著 洛阳牡丹绽放央视、高铁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显示,洛阳产业结构实现重大转变,由“二三一”变为“三二一”,这意味着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

  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旅游接待的持续火爆,有力带动了文化、商业、住宿、餐饮、娱乐、交通物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实现了共同繁荣,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龙头的带动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牡丹文化节旅游高峰期间,市区各大酒店、宾馆纷纷满员,客房出租率居高不下。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我市旅游星级饭店平均入住率较往年进一步提升,且双休日、小长假与平日差别不大,峰谷差逐步缩小,持续处于高位。主要餐馆、酒吧、茶社、商务会馆生意兴隆,真不同饭店内客人排长队就餐,一天多次翻台。老城十字街、西工小街的众多特色小吃吸引了大批游客一饱口福。

  这一火爆局面离不开全市上下共同的努力。我市整合重点旅游宣传资源,在CCTV-1和CCTV-13(新闻)新闻三十分栏目并机播放第36届洛阳牡丹文化节旅游宣传“牡丹真国色,洛阳花正开”主题广告。冠名5列“洛阳牡丹号”高铁列车,其中,三列为洛阳始发,分别是联合栾川县、新安县、汝阳县冠名的洛阳至北京、洛阳至上海、洛阳至广州的高铁列车,其余为上海至兰州、郑州至成都的高铁列车。利用高铁内部的语音播报、LED屏、广告贴等媒体形式,宣传洛阳牡丹及景区。

  

全方位展现洛阳旅游 新媒体展示加精准营销

  为更好地全方位展现洛阳旅游形象,我市先后剪辑制作了洛阳城市旅游宣传片、“博物馆之都”宣传片、“博物馆之都MV”“牡丹之歌MV”“新洛阳镜像”专题片和旅游行业迎接牡丹文化节专题片;编印了“博物馆之旅”“研学游手册”“洛阳市全域旅游地图”“美食之旅”“赏花之旅”“购物之旅”“2018洛阳旅游指南”“自驾游手绘地图”等旅游宣传手册,编制和设计《走四方》洛阳文化节特刊杂志,并在牡丹文化节咨询点进行发放。

  为了推介博物馆之都精品线路,我市还推出《博物馆旅游攻略》《精品博物馆指南》《博物馆通关文牒》《洛阳全域旅游手绘地图》等。

  通过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各种新兴媒体和社交网络,开展在线旅游营销。完成了牡丹文化节邀请函H5页面、牡丹文化节旅游优惠政策H5页面、表情包H5页面、牡丹妆容H5页面。组建了牡丹文化节高校推广小分队,赴郑州、武汉、西安、成都四地重点高校,利用快闪、网红直播等方式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专项推广和精准营销。

  

提升公共设施和服务 志愿者服务成亮丽名片

  一场盛大的节会,背后是对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的考验。

  我市通过持续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汽车公司等重点旅游行业单位在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安全保障等硬件各方面有了明显提升。

  在智慧旅游方面,全国首家“互联网+”智慧旅游景区龙门石窟“刷脸入园”、快速方便的微信购票,国际范儿十足的中英双语语音讲解,智能酷炫的互动体验,提升游览便捷度、舒适度。

  在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早在牡丹文化节前,全市主要交通要道已经进行了旅游交通导向系统更新提升,推出了洛阳市旅游厕所服务查询系统,有效缓解了旅游接待高峰期游客如厕难问题。

  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我市继续开展“万朵牡丹迎嘉宾、千名义工送温暖”活动,并在城市各主要出入口、重点景区、游客集中地设置55处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点),接待游客咨询约15万人次。身着汉服的牡丹仙子和旅游志愿者在旅游信息咨询点向广大来洛游客赠送仿真牡丹花,仿真牡丹花附有洛阳旅游二维码。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海量洛阳旅游信息,方便广大游客出行。

  无论新友与故交,明年春来再相邀。随着第36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圆满落幕,牡丹正在为明年的盛会积蓄力量。而洛阳这座古都也如同伴随着她千年的牡丹一样,繁花似锦、永绽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