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阳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19年2月25日在洛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洛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伊民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省委十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和王国生书记、陈润儿省长莅洛调研指示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中原更加出彩、洛阳浓墨重彩和“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积极发挥优势打好洛阳特色“四张牌”,全面深化“9+2”工作布局,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一是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9%,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1.3和0.3个百分点。二是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产超二产”的格局进一步巩固,“消费超投资”的态势更趋明显,“新兴超传统”的基础不断夯实。三是效益水平持续提升。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1.5%,高于全省7个百分点。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47%,降幅大于全省2.5个百分点。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2.7亿元、增长5.1%。四是一批重大事项取得积极进展。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是工业结构转型提升。以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推进落实转型发展攻坚“1+5”方案,实施工业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化“三大改造”项目296个,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9.3%。园区建设提速升级,六大产业园在建项目28个、完成投资84亿元。积极推进载体建设,开展产业集聚区576家制造业企业分类评价,支持84家A类企业做大做强、鼓励435家B类企业提升改造、倒逼57家C类企业转型退出。二是服务业实现提质增速。文旅融合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游客和实现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2%和10%。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服务业“两区”建设水平显著提升,134个重大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21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3%。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高于第二产业1.7个百分点。三是农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50.5万吨、同比增长11.3%,成为历史最大丰收年。23个沟域经济示范区实现产值13.6亿元。
——改革开放创新深入推进。一是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扎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年度重点任务。国企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放管服”改革加速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提速。农村改革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我市入选全省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车改、医疗体制改革、国有林场改革等领域改革顺利实施。二是开放招商力度持续加大。自贸区洛阳片区建设稳步推进,精准招商成效显著,完成进出口总额143.7亿元,其中出口133.4亿元。三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自创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双倍增”行动取得新成效,落实“1+4”人才政策,产业创新取得新成果,军民融合创新取得新进展,全年研发投入预计将达到2.12%、同比提高0.11个百分点。
——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基础能力进一步夯实。铁路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尧栾西、洛济等6条高速加快推进,龙门交通枢纽公路客运中心、洛吉快速通道黄河大桥等63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相继投用。洛阳机场通航城市达26个、年客运吞吐量突破130万人次,洛阳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方案论证工作顺利启动。500千伏变电站(洛阳东)工程顺利开工,220千伏城西、宜阳南等16项电力主网工程建成投用。小浪底南岸灌区可研报告完成上报,前坪水库工程整体形象进度达到78%。二是中心城区功能不断提升。轨道交通1号2号线加快实施。便捷的城市路网格局初步形成。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4449套、基本建成29852套。城市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743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80.1%。数字城管平台实现市域一体化运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建成投用。三是百城建设提质扎实推进。坚持“四以四治四提升”,实施百城建设提质项目1050项、投资901.5亿元。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在我市成功召开。四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了具有洛阳特色的“十大行动、二十大工程”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四好农村路”建设居全省前列。解决农村饮水安全11.42万人。完成154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我市入选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
——民生水平不断改善。一是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0497人,11.74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栾川、洛宁、宜阳、伊川有望整体脱贫。二是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2018年,我市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1.1%和13.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81天,下降幅度和增加天数均居全省第一。提前一年全面建立河长制,“四河同治、三渠联动”成效明显。贯彻落实“土十条”。我市顺利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栾川县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三是民生实事顺利完成。2018年全市民生支出455.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2%。四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
2019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持续推进“四个着力”、打好“四张牌”,全面深化“9+2”工作布局,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动能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社会治理转型、体制机制转型,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特色优势日益厚植,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创新发展方面,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3%,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0%和4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以上。在协调发展方面,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2%左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绿色发展方面,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幅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省下达目标。在开放发展方面,进出口总额保持稳定增长,营商环境在全省评价排名位居前列。在共享发展方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汝阳、嵩县脱贫摘帽,5.4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城镇新增就业9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5%和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
为实现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关键是要坚决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突出重点、抓出成效,确保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持续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健康运行。坚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推进扩投资、促消费,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一是着力实施“97172”合理有效投资行动计划。二是着力激发消费潜力。三是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加快构建“565”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为目标,坚持“四双联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
(三)加快推动改革开放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聚焦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实施现代开放体系和现代创新体系重大专项,以“三力联动”转动能、增活力。
在深化改革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一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二是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三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四是统筹抓好其他领域重点改革。
在扩大开放上,以补齐流动型开放的短板弱项为目标,着力推进制度型开放,打造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新格局。一是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二是加快开放平台建设。三是加快推动双向开放。
在创新驱动上,以自创区建设为龙头,持续实施“双倍增”行动、打通“四个通道”、促进“四链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充分释放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是加快自创区建设。二是持续实施“双倍增”行动。三是优化创新环境。
(四)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力补齐发展短板。聚焦问题,进一步巩固成果,持续发力、精准发力,坚决打好各项攻坚战役。一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二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五)加快城市转型和乡村振兴,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做好规划、建设、管理“三篇文章”,推进实施“一中心六组团”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四级联动”城镇总体布局,完成城市五期总规修编和国土空间规划,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推进县城建设提质。三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系重大专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加大民生投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二是不断强化社会保障。三是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四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