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 以身相许

2019-03-11

——记洛宁县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底张乡党委书记杨廷杰

◆ 刘丰超

 

 8月13日,底张乡党委书记杨廷杰因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突然患病,消息传来时,乡亲们难以相信。

 那天骄阳似火,上午杨廷杰同志主持召开扶贫推进会,随后又到小店村、草庙岭村查看党建、扶贫工作,到底张乡残疾人托养中心看望老人......下午在同贺海波乡长商讨工作时突然晕倒,发现后立即将其送往县医院,随即进行了开颅手术。

 

群众利益无小事

 

 2011年11月,时任马店镇长的杨廷杰调任底张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一到任,便马不停蹄前往29个行政村走访村情民情,到老党员、老模范家中了解生活状况,到田间地头、施工现场查看生产情况......随后,又组织在乡的56位两级人大代表座谈,谋求发展良方。杨廷杰同志在会议上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和底张乡党委的班长,我时刻谨记职责,要和乡亲们一起奋斗,大家都是底张群众选出的人大代表,要时刻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和群众打成一片。”杨廷杰同志的话说到了代表的心窝里,也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为底张乡的发展出谋划策。经会后整理,共收集到涉及经济、民风、稳定、环保等方面36条建议,最终形成了“三个一六个有”的发展思路(即:一个产业、一个项目、一件宝事;群众有钱、政府有税、企业有发展、生态有改善、形象有改变、全乡有幸福感),并在乡村干部大会上要求各村,不等不靠,结合实情,积极作为,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老区面貌得已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思路决定方向,行动决定结果,在杨书记的带领下,解决了长期以来乡村干部们只知道完成任务,不善主动做事的局面,激发了全乡上下为民干事创业的激情。据2012年底统计,29个行政村完成修路、挖渠、建广场等公益实事40件,受到群众好评。

 他自己身体力行,时刻将群众利益记在心上,落在行动上。古村王秦峰父亲因车祸纠纷引起上访,他得知情况后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处理此事,还多次到王秦峰家中看望慰问,及时了解生活、生产情况,解决困难。黄村老党员黄虎山、寨根老党员孙嫩花、石井头的百岁老人刘引巨......这些都是他常去看望的对象,在他的感召下,许多曾经的上访户也改变了态度,越来越支持村庄发展。村里的百姓见了他都很热情,见了面总要拉着让他到家里吃饭......

 杨廷杰说:“与群众生活有关的事我们都要尽力实践。”从2012年开始,他就以点带面的形式每年鼓励3到5个村建设文化广场,后来,文化七个一项目全面实施时,底张乡已有过半的村建设了文化广场。在群众道德素质提升上他主张树榜,用典型引路的方式带领更多的人弘扬传统美德,对那些长期以来孝敬公婆、团结乡邻的好媳妇、好公婆给予隆重表彰,带红花发证书,电视台进行采访,并在省级刊物上报道,在全乡引起了很大反响。自此,每年的三八、五一、七一前后表彰好公婆、好儿媳、劳动模范、先进党员及开展文体比赛活动已成为一种惯例,受表彰的人越来越多,正能量不断汇集弘扬,老区的社会风气越来越好。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做为领导干部他经常到各个学校察看调研,解决学校和学生的困难。2013年高考结束后,杨廷杰第一时间召开动员会给学生们募集助学金,并带头捐款,在他的感召下,大家涌跃献爱心,给32名金榜题名的底张籍优秀学生发放了资助金,鼓励孩子们继续深造,学成之后回报社会。受到他的影响,从底张乡走出去的研究生小程在毕业时婉拒了导师的挽留,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公务员,尽心尽力为群众办事,他说要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村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底张乡的一些地方出现了讲排场、搞攀比、铺张浪费等问题,群众们反映强烈,杨书记和乡党委班子成员研究后,下决心破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新风。2016年,底张乡率先创新裁体探索出“两委+三会”的工作模式,倡导新事新办,丧事简办,提倡过红白事时一碗杂烩菜,仅此一项,百姓每过一场大事至少可节约上万元。两委+三会的工作模式不仅受到群众好评,还受到上级的关注,《河南日报》对底张经验进行了专题介绍。

 

用红色精神助推脱贫攻坚

 

 底张乡29个行政村,5809户23683人,其中贫困村10个,贫困户1167户4195人,是洛宁县贫困人口最多的乡,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在这场输不起的战役面前,杨书记倡导用红色精神助推脱贫攻坚,围绕抓好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在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包村包户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驻村书记、帮扶责任人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并探索出了许多有益的方法。如在精准识别时期,将扶贫政策宣传及监督电话喷制在各行政村交通要道的醒目处,随时为群众答疑解惑,使扶贫工作一开始就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在2017年的扶贫检查中,省检查组对这种方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他提出的“一比、二看、三大干”的做法更是抓住了扶贫的关键,使底张乡的扶贫工作走在全县前列。一比,即围绕学习老区丰厚的红色史实,将现在的环境同当时黑暗的社会做对比,用先烈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励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激发他们摆脱贫困的内在动力,二看,号召贫困人口多看周围致富能手是如何干的,想想自己该怎么干。要求帮扶人员多看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和工作的满意度,以便及时查漏补缺。三大干,一是围绕村庄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狠抓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彻底解决制约脱贫的瓶颈。据统计2017年底张乡在道路建设方面培护县乡道路路肩28公里,建设村防护墩7个,防护栏9公里,新修生产致富路68公里。二是针对农业乡镇现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单一的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在贫困村中推广种植艾草500亩,早熟苹果1200亩,中药材1200亩,杜仲500亩,花椒500亩,石榴300亩等。努力打造有机农业示范园,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发展模式,有效带动了8个行政村246户850口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逐步做大做强养殖业,大力发展东磨头村、上高村、苏村、东南村标准化、规模化养猪项目,同时在全乡实施母牛养殖到户增收项目,目前养殖业已带动314户1453口贫困人口稳定增收。三是狠抓项目实施,他认为扶贫车间是实现家门口就业的理想场所,积极筹建,共建成8个扶贫车间,总面积4000平,随之一些加工项目纷纷而来,农民当上了工人,实现了一百余名贫困人口的就业增收。大力实施村级光伏项目,在十个贫困村投资建设300千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在增加1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确保50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老区换新颜 百姓齐称赞

 

 中高村是革命先烈、洛宁第一个共产党员李翔梧的故乡,2012年,杨书记计划打造“红色底张”,他说,要把底张的红色文化宣扬出去,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让翔梧精神成为打造“红色底张”的主体,以此推进老区社会经济发展。2017年,底张乡对中高村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建了李翔梧纪念馆、红色走廊,修缮提升了先烈故居和翔梧广场,极大地拓展了教育基地内涵。目前,中高村已成为红色底张的名片,在红色旅游及廉政教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草庙岭,底张的又一张名片,是一个遗留百年古韵的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全村百姓大部分是郭姓,为盛唐“汾阳王”郭子仪第六子郭暧的后裔。郭家大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十四亩,八套大院院院相邻,青砖灰瓦鳞次栉比,规模宏大却又朴实厚重,参加首届乡情民俗座谈会的40多位专家学者纷纷对其交口称赞,省文化厅的领导实地查看后对底张乡重视文物保护和传承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张张名片已打出河洛,跨进中原,快速通道、郑卢高速平行穿境,么兴路、安虎线纵横交错,在实现通村道路硬化后,29个行政村中已有21个实现了户户通。深水井、生产路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群众在家门口当上了工人,回乡创业人士越来越多,许多群众纷纷说想不到我们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成绩的背后是付出,八年来为了底张,杨廷杰同志历经的辛酸苦辣,付出的汗水,实在难以想象!

 中高村李春波说:“杨书记温和可亲,我的一点小事,自己都忘了,可他还牵挂着,他是实实在在为我们百姓办事的好干部。”

 “杨书记党性强、修养高,办事风格朴实,工作以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为目的,我很佩服他!”黄村支部书记黄秀忠感慨到。

  乡文化站刘丰超是这样评价他的:“杨廷杰同志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以身作则,善于团结,把驻村书记、工作人员、乡村干部拧成一股绳,让大家劲往一处使。”

 大阳村民赵华民更是写下了如下诗句:累倒岗位都有谁?红色底张第一人。事必躬身不顾身,敢设风华为农民。春暖秋凉自然成,党恩传递靠基层。祝愿早日得康复,再为群众多服务。

 

(作者系洛宁县低张乡人大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