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仁心传承人代表履职展风采
◆ 何 燕
“作为一名代表,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于履行职责的过程,作为‘平乐郭氏正骨法’的传承人,要使之惠及更多患者。”这就是郭珈宜对当好一名人大代表的理解和遵循。
传承正骨文化
当记者来到洛阳正骨医院门诊楼3楼一间病人排起长队的诊室外时,在门外依稀能听到里面一个如暖阳般的声音在嘱咐病人如何用药。随后,我们见到了这个声音的主人——郭珈宜,洛阳正骨医院骨关节病非手术疗法研究治疗中心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郭氏正骨法”代表性传承人,洛阳市第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
洛阳平乐郭氏正骨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它是中华骨伤科学的一支重要学派,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省“老字号”、“洛阳四绝”之一 。
作为“平乐郭氏正骨”第八代代表性传承人,郭珈宜全面继承了祖辈们的学术经验,掌握和实践了平乐郭氏正骨的学术精髓,将平乐正骨“三原则”“四方法”提升扩展为“七原则”“六方法”,并积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平乐正骨,在诊断治疗骨关节病、软组织筋伤疾病等方面,摸索出“颈型颈椎病分型论治”等新观点及先进疗法,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受到了学术界及患者的一致好评。
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郭珈宜致力于平乐正骨流派的传承、整理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后发表70余篇论文,著书4部,获得地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7项,主持承担、参与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被推举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作为一名中医药工作者,我要以传承中医药文化为己任,坚持中医药传承创新,拓展中医药应用空间,努力发掘中医特色,充分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潜力和活力,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将“平乐正骨”这颗非遗明珠发扬光大,2015年7月,郭珈宜牵头组建了骨关节病非手术疗法研究治疗中心(骨关节病研究所),传承具有220余年历史的平乐郭氏正骨治伤经验,积极开展各种中医特色治疗。2016年12月,由郭珈宜主持的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平乐郭氏正骨流派2016年学术年会─膝关节相关疾病研讨会”在杭州市成功召开,通过会议交流,向与会同行介绍了洛阳正骨医院在膝骨关节炎治疗方面的取得的成效,获得同行的高度赞扬和一致认可。同时,她非常注重人才培养,积极传授学术技艺,现担任安徽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作为平乐正骨研究室主任和全国第一批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成员,在“平乐正骨学术传承实验班”等教学活动中,为传承、发展平乐郭氏正骨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在近30年的行医生涯中,郭珈宜一直奋斗在临床一线,始终秉承郭氏正骨“处处为病人着想”为祖训,时刻把病人放在首位,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骨伤病患者服务,深受患者赞誉。从医以来接诊的病人达10多万人次,在她的眼里,病人就是家人,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每当她坐诊时,求医者总是络绎不绝,排起长队,有时出现拥堵及患者争先恐后往诊室内涌的现象,跟随她坐诊的学生偶尔会较简单地把患者往外赶,出语未免急躁。每当此时,她总会教育学生,“患者远道而来,加上疾病的痛苦,偶尔出现焦躁是必然的,作为医生,我们首先要换位思考,多体谅病人的痛苦和难处,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无论工作多忙,她总是坚持把最后一个病人看完,耐心问诊,细心检查,从不疏忽,尽量做到让每一位患者满意。
恪守为民情怀
“一切以花最小的代价为患者带来最大的福祉为宗旨,以减轻患者痛苦以及患者的安全和疗效为核心。”这是郭珈宜一贯的行医原则。
一次县义诊,当地有一位前臂尺桡骨骨折的小男孩,经几家医院诊疗,均主张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家长怕耽误孩子学业,一直没有接受手术治疗,听说“平乐郭氏正骨”医术是倡导“能保守不开刀”的治疗方式,特地一大早带着孩子赶来义诊处找到她医治。她对孩子的骨折处进行认真的检查后,在助手的辅助下,先手法牵引,又端提挤按,再折顶对位,夹板固定。然后告诉患者:“骨头接好了,孩子不需要住院,只需静养,记得按时复查和进行功能锻炼就行了。”随后,孩子的家长带着孩子去照了X光片,结果显示骨头对位精准。在缴费时竟发现费用不到300元,惊讶之余,感动得连声道谢。近三十年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病人送的锦旗已有上百面之多,每当有人给她送锦旗时,她都特别高兴,因为她知道又有一个患者远离了病痛的折磨。
从参加工作开始,单位或市里组织的各种义诊活动郭珈宜总会第一个站出来报名参加,到农村、社区、工厂、军营、学校开展义诊服务,乐此不疲。据了解,她平均每个月义诊一两次,都是利用周末或者调休的时间,已经免费治疗上万人次,脚步遍及全国各地,有她在的地方,都能听到患者的交口称赞,在她义诊过的地方,都能留下正骨美名。
“在家门口就能让郭主任给看病,真是太好了!”5月4日上午,郭珈宜和医院其他五位专家来到舞钢市人民医院开展义诊活动。义诊活动现场,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郭珈宜刚挤进骨科门诊,DR、CT核磁等片子纷纷往她跟前递。“按号就诊,保证大家都能看上好不好?”郭珈宜一番话给大家吃了定心丸。然后,全神贯注地对患者进行诊断,看片、体检,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为对方的大夫示范手法,进行用药指导并提出治疗方案。病人一个接着一个,郭珈宜忙得没顾上喝一口水,一直坚持看完最后一个病人。63岁的李大娘是位老病患了,这次得知郭珈宜要来,提前几天就做好了相关检查,当天拿着自己检查结果给她看,听到专业地诊断意见时,笑得合不拢嘴:“这样义诊好啊,你们要多来,俺们老百姓们就有福了。”
嵩县黄庄乡板蚕村是洛阳正骨医院“一对一”定点帮扶的贫困村。从2016年5月7日,第一个帮扶对接日开始,郭珈宜作为医院扶贫工作队队员,定期到板蚕村进行扶贫帮扶,了解贫困户生活状况,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进一步坚定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精准扶贫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扶贫,也要健康扶贫。”当她了解到板蚕村的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较多,就医难、看病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时,给自己定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健康扶贫”。每次到村里走访,郭珈宜和同事们就携带血压计、血糖仪等设备,为板蚕村群众免费测量血压、测血糖,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对常见的骨科类疾病进行了初步筛查、诊断和一般治疗,根据每位群众的身体状况予以耐心详细的解答,并提出了合理化治疗和健康指导,免费发放医院特色膏药及骨科健康保健宣传资料,让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在重获健康的同时,也点燃了他们摆脱贫困的信心,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称赞。
“仁者爱人,医者有爱,一次义诊,不过占用我几个小时,但对患病群众来说影响可能很大,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还要有感恩之心,时刻记得回报社会、服务群众。”
履职担当尽责
“老代表,要有新作为!2018年,随着换届工作的开始,五年代表工作结束;随着换届选举结果的公布,我的又一个五年开始了!”郭珈宜曾经是洛阳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2018年9月又当选为洛阳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这不仅让她感到无限的光荣,更多的是感受到身上的担子与责任变得更重了,为此她常常提醒自己,“人民群众对我的信任就是我前进的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好的服务群众!”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进行体系架构,打造文化分支特色体系,创造一个洛阳文化品牌。”在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郭珈宜提出了《深化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洛阳是世界四大圣城之一,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洛阳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留下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名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和谐文化的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则是对于本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的表现,如何让我们的文化宝藏活起来、传下去、走得远?为了当好“非遗”保护的“推动者”,写好建议,郭珈宜安排专门时间,深入走访,了解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建议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两个视角进行体系架构,来提亮洛阳文化的品牌。一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起源、遗址、名称等方面,构建保护体系。二要从非遗传承教育、文化产业融通、传统文化进校园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等方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手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该建议得到了政府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高度关注,普遍认同。
郭珈宜担任两届市人大代表的六年来,为了更好的履行代表职责,认真学习了《宪法》《代表法》《组织法》《选举法》等法律法规和人大业务知识,把每次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调研视察、评议活动视作学习提高的良好平台,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在闭会期间共参加视察调研15次,执法检查3次,代表小组活动18次。
“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郭珈宜说道,“人大代表,不是自己头顶的光环,而是自己所肩负的沉甸甸责任,很有意义,我喜欢这种工作方式与生活状态,也一定会更加坚定地这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