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2019-04-04

——2018年10月30日在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

洛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伊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会议作《关于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请予审议。

《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着力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基本完成《纲要》中期目标任务,总体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

一、主要目标基本达到预期

总的来看,《纲要》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情况较好,全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生态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生态文明4大板块28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看,23项指标达到中期进度要求,占全部指标数的82%;受到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彻底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减排治污任务艰巨等因素影响,空气质量此1项约束性指标,以及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项预期性指标未能达到预期。

从4大板块具体指标来看:

经济发展7项指标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18年上半年达到48%,提前完成目标任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6—2017年均增长9.9%,2018年上半年增长1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17年底为56.0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0.36%,均达到中期进度要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64%,略低于年均9%的增速目标,但增速居全省前列,2018年上半年同比增长8.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个和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6%,2018年上半年增长10.1%,低于15%的规划目标,但上半年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增速4.1和0.8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2%,2018年上半年同比下降0.6%,低于7%的规划目标。

创新驱动4项指标中:2017年,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1.99%,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4%,达到规划预期;2017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07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8%,提前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民生福祉7项指标中: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提前完成规划目标。2016—2017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5.27万人,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16.85万人,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累计完成10.42万套,进度达到预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05%,2018上半年同比增长8.4%,低于9%的预期目标。

生态文明10项指标中:2016—2017两年累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3.1439万亩,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17.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48%,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2.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累计下降7.9%、54%、7.2%和31.8%,我市地表水好于Ⅲ类水体断面75%,无劣Ⅴ类断面,达到目标进度预期。2017年,耕地保有量43.36万公顷,森林蓄积量4262万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10天、占比57.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0%,均达到预期。仅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连续两年未完成省下达目标计划。

二、重点任务推进顺利

(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创新势能加速积累。坚持把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动力,围绕构建现代创新体系,以“两区同建”为龙头,实施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打通“四个通道”、推进“四链融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态势加快形成。自创区头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在郑洛新三地率先启动高新区扩区,高新区总面积扩大到131.5平方公里。围绕推进落实自创区省、市“30条”,配套出台支持创新“金十条”等50余个细化政策,构建形成“1+3+N”政策体系。率先谋划启动全省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工业CT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高铁轴承完成装车试制。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聚焦研发平台、孵化器、众创空间、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建设,深入实施创新平台主体“双倍增”行动计划,引导支持大院大所大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群引进中科院、清华大学、科大讯飞等国内一流高校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截至目前,累计新培育创新主体2394家、达到3912家,较2015年增长157%;新增创新平台847家、总数超1800家,较2015年增长89%,我市“双倍增”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列为河南省改革红榜事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效显现。深入推进小微双创城市示范,出台《洛阳市创业创新投资引导基金》等11项科技金融政策,设立6亿元的洛阳市创业创新投资引导基金,累计发放科技创新券2.3亿元,为55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授信2.9亿元。中信重工获批建设首批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工人创客群超过1万人、工业新产品产值率提高23个百分点;高新区、洛阳理工学院、普莱柯生物等11家单位获批建设河南省双创示范基地,实施双创项目70余个。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持续提升。2017年,全市专利申请量突破万件大关,洛阳市科技大市场、科技金融大市场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0亿元,同比增长33%,占全省的比重接近40%。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连续3届在洛阳举办,多渠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正在形成。人才强市战略引向深入。创新出台“1+4”人才政策体系,通过实施“河洛英才”“河洛工匠”计划,先后柔性引进两院院士38名,设立省级院士工作站36个,引进重点高校硕士博士232名,高层次创业创新团队7个;评选出“河洛大工匠”10名、“河洛工匠”100名。军民融合发展不断推进。设立军民融合“三基金一银行”,对10余家企业授信合计22亿元,已贷款到位5.2亿元;成立100余家单位参与的中原军民融合产业联盟,设立洛阳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军民融合创新平台构建成形。先后实施中航光电新技术产业基地等47个军民融合项目,洛阳军民融合产业园首批15个项目集中开工。

(二)持续推进产业转型攻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深入推进“四双联动”,加快构建“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2017年底,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6.7:49.2:44.1调整为5.3:46.9:47.8,实现了“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2018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8%、提前实现规划目标。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实施现代产业体系重大项目1100个,其中工业项目677个、服务业项目423个,累计完成投资3798亿元,洛阳石化炼油结构调整一期、银隆新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2017年,全市规上企业由2015年的1858家提高到1918家,全市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分别达到7744.3亿元、351.4亿元,较2015年提高1020.8亿元、132.9亿元;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2700亿、1800亿、1045亿,旅游总收入达到1043亿元,全市形成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收入超百亿企业达到7家。发展质量明显改善。2017年,六大高成长制造业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0.7%,六大高耗能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较2015年下降3.5个百分点、降至37.4%。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0%、居全省第1位,工业利润率为4.54%、同比提高1.05个百分点。旅游业正在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2017全年接待游客到达1.24亿人次,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15年的40%提高到55.8%。新产品新技术快速发展。LYC航天轴承、725所钛材料深海潜水装备应用于“天宫”“蛟龙”等大国重器,中信重工特种消防机器人、河柴重工大功率船用主机、双瑞风电的83.6米海上风电叶片入选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十大标志性高端装备。2017年,洛阳市研发经费投入86.38亿元、较上年增加19.07亿元,同比增长28.3%,高于全省10.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2%。

(三)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加快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各类资源要素进一步集聚。引金入洛成效明显。2016年以来,共引进银行、保险、证券机构27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6家,新增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60家;筛选上市(挂牌)后备企业219家,资本市场融资规模达819亿元,直接融资比重由36.47%提高到46.89%。技术交易市场逐步壮大。科技大市场投入运营,入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0余家,洛阳科技(金融)大市场累计促成技术交易166项,交易总额近3亿元,技术市场线上服务平台搭建完成,全市拥有各类技术转移机构21家。电子商务市场蓬勃发展,开通运营洛阳跨境电商通关平台,实现“单一窗口”通关;实施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2944个益农信息社,为农产品电商交易提供平台。2017年我市电子商务交易额1960亿元,较2015年增长43%,全市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60%。房地产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出台房价备案机制等房地产调控措施,房价上涨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着力保障中低收入家庭居住需求,累计建成保障房5014套;市场透明度进一步增强,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交易全部实现网签,商品房交易额较2015年增长69.5%。物流服务支撑能力增强,引进河南万邦农产品物流基地、华晟物流园、中储综合物流园等重大项目,2017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达到180.4亿元,公路货运周转量较2015年增长56.3%。中心城区传统商品市场疏解外迁工作有序推进。建材大世界和轩轾、源信二手车交易市场疏解外迁已完成;关林市场、唐宫综合大市场外迁工作全面启动。

(四)着力提升基础保障能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加快实施现代基础设施体系重大专项,着力优布局、打基础、谋长远、创优势,基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列入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前期工作全面启动,蒙华铁路过境隧道全部贯通、主体工程完成90%;尧栾西、洛济、栾卢、新伊等6条高速同时在建;万安山通用航空机场项目有序推进,洛阳机场二期建成投用,新开通洛阳至大阪国际航线,通航城市增至26个,年客运吞吐量120万人次;龙门、谷水、火车站3大综合交通枢纽启动建设,轨道交通1、2号线压茬推进,辐射周边、带动豫西北地区联动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正在构建形成。中心城区路网结构日趋合理。古城快速路一期工程实现通车,王城大道快速路开工建设,“十字+环线”快速路网正在构建,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由2015年的3.8千米/平方公里增至5.2千米/平方公里。洛宜、洛吉快速通道竣工通车,中心城区至六组团快速路放射格局已经形成、公交全部开通运行,30分钟交通圈基本成形。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成效。2016年以来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1315公里、桥梁4762延米,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2408公里,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县2个,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交通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两年来累计新建、改造热力管网85.1公里,2017年底集中供热普及率中心城区达到77%、县城达到35%;燃气普及率及“县县通”燃气目标提前完成,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达97%;故县水库引水工程全线贯通,建成区公共供水普及率达98.2%;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7个百分点、达到97%;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小游园113个,新增绿地面积398公顷,“以绿荫城”效果明显;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工作,划定56.8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完成珠江路改造等33个海绵化建设工程;实施小城镇和中心村升级工程,100%乡镇和95%行政村通宽带。

(五)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大力实施现代城镇体系重大专项,推进“一中心六组团”和南部生态涵养区协同发展,“四级联动”城镇总体布局基本形成。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坚持规划引领,完成四期总规评估,全面启动五期总规,编制完成“一中心六组团”整体规划和各县(市)城乡总体规划,32个小镇列入“特色小镇中心镇”培育计划。一中心六组团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坚持以产“兴”城、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打通“六组团”间半小时通行圈,全面建成环中心城区24.3万亩林业生态圈,中心城区与“六组团”交通连接、生态对接不断加强,“龙头”带动作用明显,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城镇集聚人口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17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达到682.25万、城镇人口达到382.2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高于全省5.86和9.06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提速发展。出台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实施意见,2017年全市9个县(市)GDP同比增长8.9%,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粮食连续稳定在40亿斤以上,苗木花卉、中药材、绿色杂粮等特色高效农业提速发展,培育提升沟域经济示范区23个,推动建设美丽乡村试点116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效逐步扩大。

(六)注重传承创新,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充分发掘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城市文化魅力不断提升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初具雏形。规划建设了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天津桥遗址及南城墙保护等项目前期有序开展,应天门遗址、“两坊一街”保护展示、二里头夏都博物馆等项目加快推进,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列入国家规划,“博物馆之都”形象品牌逐步提升。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步伐加快。成功举办世界“古都论坛”“文旅商品高峰论坛”和“中原文旅博览会”,编制完成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项目概念性规划。黛眉山、老君山等7个提升项目建成投用,54个文旅融合项目按节点推进。栾川、嵩县、孟津、洛龙区相继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奇境栾川”“5A嵩县”等全域旅游品牌日益响亮。舞剧《关公》在新加坡及国内多个城市演出,《大工长歌》《大国工匠》完成剧本初创,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文明城市创建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建成家风家训馆108个,“百姓文化洛阳云”上线运行,组织优秀文化送基层活动2000多场。

(七)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生态环境建设有序推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环境污染治理效果日益显现。蓝天工程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以来,城市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近1500万平方米,拆除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491台,取缔燃煤散烧设施1.3万个,燃煤火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改造;整治“散乱污”企业8985家,整改扬尘问题7583个,淘汰黄标车、老旧车27900辆;2018年上半年,我市优良天数75天、同比增加8天,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4.6%、25.6%。碧水工程持续稳步推进。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四河同治、三渠联动”,完成286个排污口截流任务。2017年,国控、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年均达标率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国土绿化加快实施。开展廊道沿线、宜林坡耕地及城区游园等重点区域绿化提升,2016年以来,共完成廊道绿化提升5025公里,完成宜林荒山、荒坡耕地绿化66万亩、飞播造林18万亩。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启动。建立了36个疑似污染地块及102家重点监管企业名录,完成158座尾矿库综合治理任务,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5%,农药投入量减少1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82%,农业面源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能源结构优化成效明显。全市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两年提高1.6个百分点,达到48.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了2个百分点,达到10%;完成7.2万户居民冬季取暖清洁能源替代、3个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工程和4个产业集聚区的清洁能源供热改造。

(八)不断强化开放意识,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开放体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平台通道持续完善。突出自贸区龙头带动作用,率先在河南自贸区内行使省级审批权限,为普莱柯首发“兽药生产许可证”,审批时间从60天缩减到4天;推行项目承诺制和“容缺办理”,企业申请资料由153项减少到15项;入驻市场主体1.02万家。积极申建综保区,已筛选万邦物流“一带一路”农产品冷链加工物流园等7个拟入区项目。以我市与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市签订友好城市为契机,启动建设洛阳—布哈拉农业综合示范区项目,开行中亚货运班列,实现了洛阳国际货运直达班列零的突破。洛阳跨境电商通关平台开通运营,累计通关14万余单,出口到美国、俄罗斯等61个国家和地区。精准招商取得成效。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全市共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93个;成功举办“洛阳国际机器人暨智能装备展览会”等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专业品牌展会98场。国际产能合作深入推进。中铁隧道集团承建的中亚第一铁路隧道竣工通车,中信重工市场覆盖“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万基控股在新加坡设立首个海外公司。2017年,我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进出口62.7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7.16亿美元、同比增长42.1%。国际文化旅游交流日益广泛。成功举办2017年亚太旅游装备博览会、2018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活动;加强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洛阳师范学院与马来西亚城市大学联合设立洛阳师范学院海外分校。

(九)持续惠民利民,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两年累计民生支出820.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实施民生项目249件,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市民之家”投入运行,环城高速免费通行、牡丹文化节市民免费赏花等惠民政策相继实施,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两年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27万人、完成预定目标的13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2万人次、完成预定目标的118%。培训农村劳动力8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7亿元,扶持4.3万人实现创业,间接带动15万人实现就业。基础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两年来共安排各级各类资金约12亿元,为1196所中小学校实施新建改扩建和配备教学设施;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95所,2017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9.5%、较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四免一补”;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35845名,做到了应入尽入;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13所,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工作居全省前列;累计投入学生资助资金2.74亿元,资助学生35.2万人次,实现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显现。在全省率先实施边远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13.5万余户边远地区群众收看到高清数字电视节目;“书香洛阳”建设提升工程全面启动,建成城市书房38个,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卫生医疗资源进一步优化提升。市中心医院、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中医院4家医院恢复公益属性,全市住院床位47176张、较2015年增长18.13%,每千人口床位数由5.92张提高到6.91张,免费孕前优生项目实现城乡人群全覆盖。健康养老服务创新发展。2017年较2015年新增养老床位5182张、达到3.6万张,千人养老床位增加2.1张、达到32.1张,入选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市体育中心、洛浦公园全民健身提升等工程竣工投用,乡、村两级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社会治理模式取得明显进步。推进依法治市,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夯实法治责任,实行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管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社会矛盾调处化解机制更加完善,建机制、补短板、夯基础,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平稳向好,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加强,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稳定在合理区间,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十)围绕提升质量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建立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N”政策体系,扎实开展“三去一降一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去产能任务按时完成。关闭退出煤矿30处,去除煤炭产能588万吨、淘汰落后生产线190台(套),按时完成省定去产能任务。房地产去库存成效显著。商品房库存去化周期从2015年的23个月下降至当前的9.6个月。去杠杆工作深入推进。政府债务余额严格控制在省定限额以内,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率处在省内较低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4.4%、较2015年下降0.5个百分点,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实体经济成本进一步降低。开展降低企业成本专项行动计划,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开展电力直接交易,全面实施“营改增”,累计降低企业负担80亿元,全市规上工业百元主营业务成本较2015年减少2.1元、下降至87.86元。简政放权向纵深推进。取消调整各类事项451项、各类证明196项;项目审批时间减至7个工作日、压缩65%;市行政服务平台被列入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工程。国企改革成果突出。驻洛省企剥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圆满完成,50家驻洛央企签订了“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协议,27家市属县属“僵尸企业”已完成处置,14家企业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56家市出资企业完成脱钩改制及重组整合,我市被评为全省国企改革攻坚先进市。落实地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累计签约产业合作项目424个,产融合作协议总金额1334.43亿元。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实施。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380个、位居全省前列,33个品牌产品列入中国农业品牌大会名录。

(十一)强化精准施策,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紧盯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突出“六个精准”,落实“五个一批”,2016-2017年,全市16.85万贫困人口达到脱贫退出条件,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6.6%降至3.84%。产业扶贫持续深入。全市建成扶贫产业基地1483个,110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带贫,共带动5.7万户18万人实现增收。光伏扶贫发挥效益。建成光伏扶贫总装机容量218.5兆瓦,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间建设任务,带动贫困群众3.6万户,贫困村覆盖率达到77.6%。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显著。2016-2017年,完成3.9万贫困人口的易地搬迁任务,同步实施后续发展“五个一”专项行动,确保了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金融扶贫扎实推进。建成934个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累计发放小额信贷达38.6亿元,惠及贫困户7.8万户,累计户获贷率62.6%。健康扶贫稳步实施。实现了贫困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政策全面落实。农村低保年标准提高到每人3480元,实现低保标准、扶贫标准“两线合一”。

经过全市上下两年来的不懈努力,《纲要》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成绩来之不易,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落实市委战略部署不打折扣。两年多来,市委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实施了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以体系为引领、以专项为支撑,以项目为抓手的“9+2”工作布局,确立了“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研究部署“十三五”期间重大发展战略,各级各部门聚焦目标、凝心聚力、狠抓落实,有力促进了《纲要》目标任务的推进实施。二是抢抓政策机遇务实有力。自创区、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先后落地实施,省出台《若干意见》支持我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建设,各类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三是人大监督指导作用发挥明显。全市各级人大紧紧围绕《纲要》明确的任务要求,突出工作重点,认真履行监督职能,有力推动了《纲要》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在全市上下凝聚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洛阳已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面临着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一些多年积累起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增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也给今后两年《纲要》的实施和洛阳的长远发展带来挑战。

(一)经济结构调整深层次问题尚未很好解决。当前洛阳正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阶段,新的经济增长点仍在挖掘、培育中,文化资源、科研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产业布局偏乱的基本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新旧动能尚未完成转换。2017年底,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7.4%,高于全省4.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百元主营业务成本为87.86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元。研发投入力度不够。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有1.99%,低于全国0.1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低于郑州和新乡9.4和8.7个百分点。自贸区龙头带动作用、辐射推广效应尚未显现。外贸依存度低,没有形成优势的出口产业集群,对外贸易总额占生产总值比重长期以来徘徊在3%左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存在。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6,高于全省0.34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依然偏低,城镇化率低于全国2.5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支撑能力不强,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县域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5.7万元,仅为郑州的59.8%。

(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扶贫任务依然艰巨。全市225个深度贫困村还存在基础条件差、产业发展弱、稳定脱贫缺乏支撑的问题,少数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没有完全根除,在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方面还需要持续深入发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城镇基础教育资源短缺与农村“空心校”等问题并存,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数量相对较少,“择校热”“大班额”“入园难”等热点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较弱,没有“双一流”高校、学科;职业教育发展缓慢、规模小、专业优势不明显。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分级诊疗成效仍有差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偏低。养老服务机构用工困难,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等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三)城市功能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仍有短板。城区路网密度低、公交场站严重短缺,停车场规划布局不合理,停车难、交通拥堵依然突出;中心城区热源数量总体不足、分布不均,供热设施建设滞后;主城区污水管网不够健全,生活污水直排问题依然存在。生态环境压力依然突出。市域“两高”行业比重大,供暖燃煤锅炉拆除难度大,部分城区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载力,大气污染形势依旧严峻。城镇体系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区的辐射作用、县城的带动作用、特色镇(中心镇)和美丽乡村的基础支撑作用发挥不明显;伊滨新区和小城镇的公共服务、产业支撑不足,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还有差距。

四、下一步推动《纲要》落实的对策措施

总的来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为复杂,面临的发展机遇最为集中,任务也更为艰巨,顺利实现规划目标,需要我们乘势而上、主动作为,付出更大的努力。

根据中期评估情况和新的发展形势要求,下步推进《纲要》实施的总体考虑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聚焦决胜全面小康、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聚焦加快建设副中心、打造全省增长极,聚焦全面深化“9+2”工作布局、奋力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朝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市迈进,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谱写浓墨重彩的洛阳篇章。

主要抓好两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一,围绕决胜全面小康,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抓重点、补短板、凝心聚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确保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5%以下,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把政府债务分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县政府举债行为。逐步扩大还贷周转金资金池规模,降低企业贷款逾期风险。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及时排查化解特定利益群体稳控、信访积案等隐患。二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推进深度攻坚,进一步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打好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持、易地扶贫搬迁等6场硬仗,确保全市深度贫困村2020年前全部脱贫。坚持将发展产业作为“拔穷根”“摘穷帽”的根本措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每个具备条件的贫困村至少有2个以上产业带贫项目,每个具备条件的贫困户至少有2个以上产业项目或增收措施。到2020年,确保我市现行标准下的19.3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399个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标准,退出贫困序列,5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个省定贫困县全部摘帽。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体系重大专项,扎实推进“五大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持续实施“气十条”,强化“六控”措施;深入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加快调整产业、能源、交通结构,争取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获批建设;力争到2020年,PM10、PM2.5浓度均较2015年下降18%,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下降到30天以内。扎实推进碧水工程,以“四河三渠”为切入点,深入实施“水十条”,开展河道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到2020年,实现居民区雨污分流、解决水源地安全隐患,全域水质达到类及以上标准。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宜林坡耕地绿化、廊道绿化,持续抓好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争2020年城市区绿化面积达到50%以上,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第二,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做好九项工作

(一)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坚持“四双联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一拖现代农业装备智能驾驶舱数字化工厂、LYC高端装备配套轴承技术改造等项目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格力智能制造基地、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内重要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强化整车带动,推进银隆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嘉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洛阳·中原钛谷”,形成龙头企业引领、高成长性企业聚集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中石化18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工程为龙头,扩能延链,打造中西部最大的高端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依托中原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打造中西部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实施工业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和企业技术改造“三大改造”,争取到2020年建设20个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创建5个绿色工厂,打造一批绿色示范园区。积极打造区域服务经济中心。推动服务业“两区”提质升级,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专业园区,提升改造传统商品市场、房地产市场,大力培育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电子商务市场等。力争2019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稳产,培育壮大绿色杂粮、优质果蔬、牡丹等特色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壮大“三品一标”规模。

(二)纵深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转换发展动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强化自创区龙头带动。探索建立双区联动的协同机制,加快推进自创区、自贸区“两区共建”,抓好郑洛新中关村双创基地和自创区硅谷创新中心项目建设,实施一批创新引领型产业集群专项。到2020年,自创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高技术企业达到35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45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持续推进四链融合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提升财政科技资金引导能力,重点在科技金融结合、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到2020年,实施重大科技专项80项,全市申请专利突破14000件/年。实施双倍增行动。积极推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在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在优势领域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争取到2020年,创新主体达到4000家,创新平台(载体)达到2100家。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全面建成运营科技(金融)大市场,启动运营天使、种子投资等引导资金。支持凯迈电子、通达电缆等企业牵头组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省级联盟等各类联盟30家,新培育科技创新服务机构达到150家,年签订技术合同1100项,合同总成交额达到40亿元。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用好500亿元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推进投资基金、科技支行等融资平台投放一批项目。提速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推动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重大合作项目尽快落地。推动军民融合研究院发挥作用,加快通用飞机、高端装备、无人机和传感器芯片等研发中心建设。争取到2020年,全市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中信重工等“双创”示范基地,继续实施“河洛英才”“河洛工匠”计划等,办好直通硅谷创新创业大赛、聚力产业创新院士专家洛阳行等活动,扩大“玉洛汇”计划覆盖面,创新资金支持模式,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

(三)吸聚发展要素资源,进一步巩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市场健康发展。积极培育新业态。继续实施“引金入洛”,打造豫西北最大的金融集聚功能区,引进各类金融机构3—5家,完成资本市场融资650亿元。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步伐,推进跨境电商和农村电商发展,到2020年网络零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500亿元以上。发展科技市场,2020年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达到300家,技术合同总成交额达到40亿元。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打造中原会展名城,加快洛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项目建设,在2020年底前打造洛阳国际机器展、中国(洛阳)老年健康产业博览会等2个专业品牌展会,培育会展龙头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5家以上,会展业带动经济社会效益达500亿元。完善现代物流服务市场。推进中储(洛阳)综合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争京东物流等一批项目落地,实施物流集聚、功能完善和提升三大工程,建设豫西北区域性现代物流枢纽,202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建设洛阳特色农产品市场。推动以洛宁为主的水果市场建设、以嵩县为主的中药材市场建设、以栾川、伊川为主的小杂粮市场建设,2020年,实现县乡农产品市场全覆盖。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出台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间投资的实施方案,坚决破除各种隐性壁垒,完善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加快“小巨人”企业培育,力争202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62%。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支撑保障能力。推进一批交通、水利、农村、市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航空、铁路、公路项目建设。推进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建设,优化国际国内航线网络布局,2020年通航城市30个以上,年吞吐量200万人次。积极开展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动车运用所,启动焦柳铁路洛阳段改线和洛宜支线外迁项目前期工作。积极谋划组团高速环线、生态旅游高速环线、加快构建“三纵三横三环”高速网络。实施中心城区环线道路贯通工程,到2019年底“十字+环线”快速路全线贯通。有序推进轨道交通1、2号线建设,到2022年,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城市公交分担率达到30%。加快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前坪水库、小浪底南岸灌区、大鱼沟抽水蓄能电站等水利工程建设,到2020年,全市改善灌溉面积2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大农村公路网优化力度和管养能力建设,强化“农村公路+”效应,推动农村公路与旅游、资源、产业等的深度融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各类沟渠、公园、广场、绿地、道路综合治理,到2020年,市区建成区20%以上面积、县城建成区1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着力城市各类要素保障。加快城市供水、供热、供气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中心城区新增供热面积2000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到85%、燃气普及率达99%、建成区公共供水普及率达99%、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

(五)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做好规划、建设、管理“三篇文章”,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50%左右。加强规划引领,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高质量开展城区五期总规修编,加强高铁龙门站等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加快停车场、公交场站和公交专用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科技馆等公共场馆建设,完善小游园,打造万安山和伊河生态廊道;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城市组团发展。加快完成“一中心六组团”和南部四县快速通道建设,持续推进洛新快速通道、沿黄通道、洛吉快速通道拓宽改造等项目进度,到2020年实现“一中心六组团”和南部四县快速交通网络连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引导组团县分类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生态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编制完成洛济、洛汝、洛渑、洛巩等豫西北特色产业带规划。到2020年,组团县年均经济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达到全省领先水平,生态县总体实力进一步提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科学编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做大中心镇、培育特色镇,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村镇,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到2020年,90%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完成户厕改造任务,达到“路畅、街净、河清、居美、村绿”的目标。

(六)加快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打造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加快旅游产业由“老三篇”向“新三篇”、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型。争取2019年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开馆;确保大运河博物馆如期开工;加快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东城墙、天枢、玄武门等项目前期,力争2020年“一区一轴一带”景观初显。放大老君山、青要山等生态旅游景区优势,提升并运营好卫坡、倒盏村等民俗旅游示范区,推动白云小镇、凤凰山体育公园等文旅体育康养研学融合项目,为洛阳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着力推进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项目建设,主动参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推进“东亚文化之都”创建工作,提升洛阳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到2020年,全年接待游客1.47亿人次,年均增长5%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138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以上;全市5A级旅游景区达到6家,4A级旅游景区达到23家。健全文化设施网络,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快洛阳隋唐正平坊文化创意园、隋唐百戏城、帝都百戏苑等项目建设,编创《大国工匠》等文艺精品;推进市中心图书馆、非遗展示馆、市文化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2020年实现所有县(市、区)拥有文化馆、图书馆,所有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推动重点改革事项精准落地。着力推动破立降坚定不移去产能,坚决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2019年以前,完成全部问题楼盘处置。持续抓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推动直接融资,全市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年均增速超15%。开展降低企业成本专项行动,着力降低企业税收、物流等各项成本。持续深化国企改革。支持50家驻洛央企全面完成“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推动城投集团、国宏集团、旅发集团等市属企业在二、三级子公司层面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44家脱钩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优化营商环境和便民服务水平。在自贸区开展“证照分离”试点,全面实施“三十五证合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府服务事项“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动、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业务。深化自贸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工作,积极推广“区域评价”“容缺办理”等创新举措。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挥地企合作双月联席会议、工业产品产销对接联动平台作用,继续开展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四项对接;加强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综合协调,完善政府还贷周转金运营模式,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八)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发挥“自贸区”龙头带动作用,持续推进精准招商,加快构建现代开放体系,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自贸区建设。持续深化“三个一”放管服改革,加大外贸龙头企业引进力度,培育外贸出口品牌,推动洛阳—布哈拉农业综合示范区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引进“三强”企业50家,入驻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0个,片区进出口总额年增速处于全市领先地位。推进综保区申建工作。推进洛阳综保区一期项目建设,建设海关综合监管设施,争取2020年封关运行,落地万邦农产品冷链加工物流园、视微影像医用成像设备及软件研发等项目20个以上。加快铁路口岸建设。积极申建洛阳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实现中亚货运班列双向对开;融入郑欧班列运输体系,争取把洛阳作为郑欧班列甩挂点,打通欧洲货运通道;开行到宁波港、青岛港等港口的货运班列,力争到2020年,实现年开行港口货运班列和国际货运班列100列以上。发展跨境电商。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创建2—3家省级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力争2020年跨境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40亿元。持续推进精准招商。借助自贸区、自创区、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依托六大产业园,瞄准“三强”精准招商,力争到2020年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0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00个。

(九)着力保障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坚持保基本、提品质、可持续,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认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实施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计划,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缓解“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到2020年,保证每一个乡镇有1所至2所寄宿制中小学;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0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5%;推进城市区普通高中布局调整,改造提升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扎实推进健康洛阳建设。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谋划市儿童医院、伊滨区综合医院建设,引导基本医疗资源合理化布局;抓好基层医疗体系“五个一”工程,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积极承办热点赛事,引进皮划艇、激流回旋、足球等重大体育赛事,打造“白云山杯”中国围棋棋圣战等赛事品牌;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让人民群众吃得更安全、更放心。提升养老服务能力。推动乡镇敬老院提升改造,提高失能(半失能)人员入住率;提升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服务水平,2020年新建居民住宅区和已建成居民住宅区养老服务设施面积每百户分别不低于30㎡和20㎡。持续保障就业。继续实施示范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和培育创业基地(园区)3大任务;2020年建成10个县级、50个乡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90万人次以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的主要情况已经报告完毕。下一步,市政府将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务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并启动开展重大问题前瞻性研究,为编制“十四五”规划奠定良好基础。我们相信,有市委的坚强领导,有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有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完成好《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