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思考

2019-06-05

◆ 梁伟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文明成果的深切渴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本人根据日常工作中所见、所闻,围绕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以供参考。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从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出发,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力度,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初步形成了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宜阳县为例:全县形成了县有“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有文化站、行政村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级文化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宜阳县先后建成了5个大型主题文化景观广场,建设了可容纳观众3000余人的滨河文化广场大舞台。县文化馆举办戏曲、广场舞、腰鼓、大鼓、秧歌等多批次培训班,为乡、村两级培训一批文化骨干。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面提升。宜阳县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全部建成,配置有图书室、信息资源共享室、娱乐室、多功能厅和管理用房、室外文化广场以及图书、电视、音响、运动、健身等器材。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县9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了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达到“七个一”建设标准。

 (二)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深入,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文化部门依托日臻完善的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春节期间,义写春联、民间杂耍调演、唢呐调演、广场舞大赛等活动丰富多彩,农闲时科技下乡、卫生下乡、送书下乡、书画作品展、优秀影片展映持续开展。各乡镇也利用文化广场和舞台举办了文艺汇演、艺术比赛、乡镇文化节等活动。宜阳县353个行政村,村村有广场、村村有舞台、村村有表演团队,各乡镇每年开展文体活动评选,组织道德模范、五星级文明户、脱贫先锋等评选,弘扬了新风正气,有效遏制了农村“文化贫乏、没事搓麻”的不良风气。

 (三)村级公共文化活动效果初显,群众性文化团体比较活跃。在各级领导的持续宣传和科学引导下,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逐渐成为“倡树新风、弘扬正气、凝聚人心、促进工作”的绝佳平台。多数行政村都积极培养文化骨干、组建表演团队、开展文化演出。在扶贫帮扶和工作调研中,我亲眼见到一些村自费聘请教练对本村表演队伍进行培训,一些邻近村还在春节期间自主组织村与村之间的民俗表演交流活动。部分农民文化团体崭露头角,白杨镇的“南留盘鼓”、张坞镇“苏羊竹马”、盐镇乡“盐镇高跷”等民俗表演队伍对周边村有很大带动作用,莲庄镇“莲岳诗书画社”、白杨镇“屏南书画社”、高村镇“农民剧团”创作了一批百姓喜爱的乡土文化产品。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仍需改进

 

 近年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与目前农村群众的爱好、需求和期望衔接的还不够紧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仍显不足。近年来,公共文化投入持续增加,但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仍然偏低,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特别是乡、村两级日常投入严重不足,没能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服务功能,客观上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浪费。

 (二)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匮乏。乡镇因为工作繁杂、人员匮乏基本无暇开展持续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薄弱环节。与县级公共文化服务日趋完善,村级文化活动持续丰富形成对比的是——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空置、设备闲置、专干不专的现象十分普遍。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比较单调。目前,农村自发的文化活动仍以民俗表演为主,上级输送文化产品多以书报、戏曲、电影为主。随着社会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再满足于读书、看报、听戏、扭秧歌等传统文化项目。农村青少年群体对科技、体育、艺术等知识需求旺盛,中青年人对实用技能、婚恋指导、家庭育儿等知识需求迫切,老年人对运动健身、医疗保健知识十分关注。基层文化部门也尝试建立了微信公众号、网络、广播、电视等传播平台,但由于内容单一、群众知晓度低,传播效果不太理想。

 

 三、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长期持续有效开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公共文化服务投入要刻意向农村倾斜。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群众文化水平偏低、接受新生事物相对较慢等客观因素,增加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难度,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均成本高于城镇。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要刻意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所占比例,才能保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均等。

 (二)确保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日常运转。建议政府学习外地经验,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分级投入机制,确保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长期持续运转。例如:成都市在乡镇街道一级,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6-10元标准编制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县本级财政预算。县财政按每人每年2元标准转移支付偏远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费用由县、乡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并从村公共服务经费中落实了一定比例的日常经费,确保村文化活动中心正常运转。

 (三)通过多种方式加快农村文化人才培养。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破解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的问题。一是政府培训。充分发挥现有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单位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养力度,为广大农村培养一批文化骨干。二是自主发展。通过评先评优、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农村现有优秀文化团体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开展。三是第三方委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文化艺术志愿者服务等方(下转第36页)(上接第33页)式,聘请专业人士定期深入农村,传播文化艺术知识,培养文化骨干。

 (四)打造信息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适应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的变化,探索信息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打造线上、线下两个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利用地方融媒体建设的机遇,与本地媒体联手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惠民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和流动文化服务活动,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步伐,为农村群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传播便捷的公共文化产品。

 (五)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发挥农村现有优秀文化团体植根农村、熟悉乡土文化的优势,引导其结合时代特点,深入挖掘本地独特的乡土文化,促进乡土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农村公共文化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作者系宜阳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