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报告

2019-09-02

——2019年8月28日在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

洛阳市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市政府,现将洛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郑州、洛阳、新乡三个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自创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郑洛新地区的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着力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洛阳自创区,是国家赋予我市的又一重大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洛阳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标志着洛阳融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主旋律,是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和重要实践。2018年底,按照省、市领导“一顶帽子大家戴”的指示精神,通过辐射区遴选,经省政府同意,洛阳自创区形成了以洛阳高新区(含吉利科技园)为核心区,以涧西区、洛龙高新区、伊滨产业集聚区、洛阳(西工)工业园区为辐射区,同时以高校科研院所、军工央企等重要创新单元为辐射点的“一核四区多点”的空间布局,政策覆盖面积246.95平方公里,居郑洛新三市首位。

    作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洛阳自创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9+2”工作布局,着力实现“创新能力更强”奋斗目标,以现代创新体系为统揽,深入落实市委“强化一个龙头,突出一个支撑,抓好三大举措,实现一个带动”的总体部署,持续强化自创区龙头引领,突出人才支撑,不断推进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着力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军民企地对接转化、市场化运作和人才成长“四个通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以科技创新带动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引领洛阳发展的第一动力,打好洛阳特色的“四张牌”,努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产业创新中心,争做郑洛新自创区的领头羊和全省创新发展的排头兵,为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和创新引领示范。

二、进展情况

自创区获批以来,我市强化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引领高质量发展。目前,自创区创新主体、创新平台数量占全市的比重均超过三分之二;年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市的95%,且持续保持20%的增长态势;年专利申请量突破8500件,超全市的60%;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4.3件,是全市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3%,有力地带动了全市科技创新能力跃升。上半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突破18.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1.5%,分别超出全省平均水平6.7和2个百分点,均创历史新高。

(一)创新体系构建新格局。印发《关于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并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推进领导小组组长。围绕体系推进谋划专项、围绕专项实施抓好项目,将自创区建设作为现代创新体系重大专项予以推进,共实施现代创新体系重点项目637项。加快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先后出台创新政策50余个,形成了以构建现代创新体系为统揽,以自创区建设为龙头,统筹推进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和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为支撑的“1+3+N”的政策体系。立足完善的产业基础和科创优势,强化与郑州、新乡的区域创新联动,构建了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人才支撑、项目抓手、改革牵引、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二)先行先试探索新示范。争做领头羊,在全省率先完成高新区扩区35.5平方公里,有效提升了核心区产业承载力。率先实施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推进钛钼钨金属材料、硅光伏、智能装备等3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率先建成科技中介超市,进驻服务机构103家、注册企业1300余家、政策服务超20万条。发展“院士经济”,连续两年举办“院士洛阳行”活动,70余名院士、专家才聚河洛,进企业、设论坛,为自创区产业转型升级出谋划策,签订技术合作项目超百项。成功创建全省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科技创新券和“科技贷”业务被省委王国生书记评价为好的探索。打造出出品洛阳、立足河南、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直通硅谷”创新创业赛事品牌,创新氛围愈加浓厚。2018年4月,《人民日报》头版以“洛阳‘重工’升‘高工’”为题,对我市实施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成效给予重点报道,并被省委改革办列入红榜事项予以通报表扬;9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2018年国务院大督查综述,对我市以创新政策激发大院大所活力,有效推动产业创新升级给予充分肯定。

(三)“四个一批”迈上新台阶。获批以来,带动我市在创新龙头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国家级创新中心、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等方面均实现了“零”的突破。培育创新龙头企业20家,占全省的1/5;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3家,占全省的1/6;建设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占到全省的3/4,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等4家机构入选河南省首批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的2/5;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公司+联盟”的组织模式,建成全国农机领域唯一、全省首家国家级农机装备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企业跃升至318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增至461家,比批复前翻了一番,实现了倍增。强化人才支撑,“河洛英才计划”获创新引才案例全国优秀奖,包括3名院士、3名“千人计划”专家、4名“长江学者”在内的17支高层次团队进入实质化运营;入围“中原学者”12名,李红霞、田克恭、魏世忠入选省首批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占全省的1/4;“玉洛汇”计划已支持183支大学生团队创新创业,两届共遴选590名市优秀科技人才。讲条件、重标准、看实效,引进和培育了11家背靠大院大所、面向经济主战场的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省级备案9家,占全省的1/6,已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00余项,孵化引进企业180余家、估值近17亿元。

(四)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获批以来,自创区成功破解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产出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形成了由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领跑的局面。“洛阳造”5兆瓦海上风电叶片、桥梁减震支座等高端产品连续打破世界纪录领跑全球,大直径盾构主轴承、眼科OCT影像设备、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等屡屡填补国内空白,高铁轴承、特种消防机器人、高精度工业CT设备、非洲猪瘟快速检测试剂盒等产品接连树立行业标杆。连续两年共6项高科技产品入选省十大标志性高端装备,连续保持全省第一。获批以来,带动全市累计荣获国家科技奖18项、省科技奖91项,一大批“洛阳创新”的科技成果和装备在天宫、天眼、蛟龙号、C919大飞机等大国重器上应用。

(五)开放创新结出新成果。连续四届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洛阳成为全国唯一连续四届举办国家顶级双创赛事的省辖市。成功举办“直通硅谷”创新创业大赛、创业之星大赛、中国·洛阳(国际)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展会赛事,参赛参展项目超万个,落地清科激光、中科慧远等优质项目超百个,参赛企业累计融资超过10亿元。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6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7家,聚力整合500余家军民企地单位资源优势,有效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化地企合作,依托地企合作平台,签约科技合作项目和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229个,其中2019年第一次地企合作联席会议科技成果转化专场活动共发布科技需求106项、科技成果215项。

(六)制度创新迈出新步伐。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三力联动,相继制定印发了职称制度改革、人才认定与支持、鼓励创新容错纠错等制度性文件,深入参与郑洛新自创区条例立法工作,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建立完善核心区与省直部门直通车制度162项。印发创新“金十条”,被全省作为经验推广,兑现资金2300多万元,激发了大院大所大企业创新活力,形成了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双向流通与激励、成果转化收益与分配等十个方面28项制度性成果。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启动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并参股设立首支天使投资基金;扶持小微企业累计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4980万元;“科技贷”为103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授信4亿元;累计发放科技创新券3亿元、兑现6943万元,支持417家企业创新创造,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了“一次也不用跑”的创新券互联网申领模式。

三、存在问题

获批以来,自创区建设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省市领导的期望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辐射区之间创新资源配置不平衡,产业匀质化明显,协同创新、错位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部分区域尚未形成高效能的产业集群,高技术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偏小。二是研发强度不高。初步测算,2018年我市研发强度约为2.13%,虽处于全省前列,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8%),与深圳(4.13%)、武汉(3.2%)差距明显,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仍需提升。三是创新主体不强。高新技术企业个头小、数量少、占比不高,自创区高企数量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0%,全市1967家规上工业企业中仅有高企237家,占比仅12%。四是人才支撑不足。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尤为匮乏,本地两院院士仅有5名,中原学者仅12人,分别占全省的18.5%、20.3%。此外,本科高校仅4所,低于郑州和新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不足以支撑片区科技创新对人才的需求。五是技术市场不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机制不够完善,技术市场交易额与先进地区相比偏低。今年我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虽屡破新高并突破36亿元,但仍不足宁波市(163.3亿元)的1/4、大连市(224亿元)的1/6、青岛市(302亿元)的1/8。六是品牌效应不够。宣传力度不够,市民知晓面与参与度低,信息不对称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认真研究解决。

四、下步打算

我市将以此次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视察自创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打好开放牌、念好人才经、下好改革棋、唱好协同戏,龙头引领做好创新大文章,深化构建以创新为支撑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坚持制度创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一是深化自创区、自贸区、高新区“三区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洛阳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二是加快释放落实政策红利,深化“科技贷”业务,提高天使投资基金、创投基金、种子基金运营效率。三是根据首批辐射区遴选结果,做好辐射区、辐射点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实现核心区与辐射区、辐射点良性互动发展。四是运营好科技中介超市,在创新资源“一网聚合”,科技业务“一站通办”的基础上,实现服务网点“一域覆盖”,推进科技中介超市在各科技园区全面推开,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供给。

(二)坚持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强化需求牵引和战略导向,在军民融合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实施5-7个突破性项目,加快构筑“洛阳创新”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二是对接省“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实施好铜合金新材料、高铁轴承2个已入选项目,力争新实施重大科技项目20项左右,破解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支撑产业转型优化。三是围绕565现代产业体系,新组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6个,统筹推进12项产业集群专项课题取得重点突破,提升优势产业的集群竞争力。四是持续抓好“四个一批”建设,做好第四批“河洛英才”申报评估,引进紧缺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个以上,力争全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载体)突破500家,引进大连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在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在自创区建设一批“中字头”“国字号”重大创新载体和平台。

(三)坚持开放创新,深化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一是办好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直通硅谷创新创业大赛等顶级创新赛事,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二是办好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洛阳专场活动,加快推进高新区与国际大学创新联盟IUIA签约设立的洛阳国家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推动“中德工业设计大赛”活动落地,对接中关村创新创业基地,吸引一批我市产业急需的项目和人才落户自创区。三是做好院士行“后半篇文章”,跟进签约项目落地实施,催生更多实质性合作项目,依托科技型企业新建院士工作站2-3个。统筹做好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迎检验收工作。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