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9-10-13

◆ 市人大农村工作委员会


 围绕市委决策部署,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李钢锤副主任组织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和农工委全体同志,集中学习领会乡村振兴相关精神和政策,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脱贫攻坚、国土绿化、沟域经济、水污染防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开展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振兴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科学谋划全市乡村振兴战略7大行动、40个重大专项、318个重点项目,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一)完善政策体系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我市及时召开市委常委会、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洛阳实际,先后制定《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方案》《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洛阳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洛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市级顶层设计文件,配套出台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工作水平,凝聚推进乡村振兴的合力。

 (二)突出党建引领

 围绕党建引领,明确2019年全市基层党建十件实事,试点招录205名农村(社区)党建助理员,村书记平均工资提高至2273元。围绕“三治并进”,加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完成21个村(社区)25名村(居)民委员会成员缺额补选,对25个乡(镇、街道)48个村的村务公开工作进行督导;加强平安乡村建设,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成功申报“雪亮工程”中央重点支持城市,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区)综治中心全覆盖;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达到3个,全省民主法治村达到6个。围绕服务进村,全面提升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引入普惠金融、医疗卫生、就业创业、便民超市等服务项目,开展“四官服务进村担当平安值守”活动,持续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和村法律顾问配备。

 (三)推进脱贫攻坚

 我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认真谋划,科学安排,强力推进。截至目前,我市已实现栾川、洛宁、宜阳、伊川4个县脱贫摘帽,606个贫困村、41.89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还有嵩县和汝阳2个贫困县、122个贫困村、7.97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58%。今年我们要实现嵩县和汝阳这2个贫困县脱贫摘帽,94个贫困村、5.4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建立脱贫成效巩固提升监测机制,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在全省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我市连续三年综合评价为“好”。

 (四)抓好产业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市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抓好沟域经济建设,33个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带190个项目全面开工,完成投资30.44亿元。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市农业企业达到60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8家、市级344家);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419家(国家级28家、省级52家、市级368家);家庭农场达到902家(省级10家、市级70家)。

 (五)持续改善环境

 我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以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为重点,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实施建设项目341个,完工131个,投资2.1亿元。全市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垃圾清零”,垃圾收运处置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去冬今春,全市共完成造林41.4万亩,新发展特色经济林19万亩,建设森林康养基地3个,完成村庄绿化586个,建设绿化示范村85个。“四河同治”县域段河道治理完成148.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平方公里。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90.3%,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六)坚持城乡融合

 完成村庄规划编制332个。安全饮水工程完工177处,受益人口17.2万人。完成3200户农村危房改造。建成农村公路460公里,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通班车。提升行政村农村电网改造169个。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改薄五年规划收尾项目基本完成,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56所。提升行政村卫生室162所。建成农村老年幸福院107个。县域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375.8亿元,同比增长43.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是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的短板依然较为突出。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农村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底子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未得到真正破解。二是农业产业支撑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小、品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活力不够,带动能力较弱,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较低,缺乏能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特色产业和特色品牌。三是农村集体经济还需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建立完成,但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运营能力较差,增收渠道挖掘不够。四是既懂农业又爱农村的人才比较匮乏。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但其文化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等,不能很好适应现实的需要,而当前的条件,又难以吸引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思考和建议

 经过深入学习、实地调研、座谈交流、认真思考,结合我市实际,对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突出规划引领,进一步加快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在《洛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基础上,尽快完成县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产业、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多规合一要求,抓紧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同时加快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规划为引领,大力推动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

 (二)坚持精准施策,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紧盯脱贫目标,对照标准补齐短板,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多措并举,重点突破。充分挖掘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围绕种植、养殖、加工、沟域经济、乡村旅游等,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稳定增收。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突出志智双扶,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确保如期实现全市高质量整体脱贫。

 (三)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和生态质量

 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积极推进垃圾分类。科学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农村水环境治理,逐步消除农村各类黑臭水体。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模式,在城镇污水管网可延伸覆盖到的村庄和农村社区,建造完整下水道式水冲厕所,在污水管网覆盖不到的地区推广建造三格化粪池式厕所,大力推进“厕所革命”。

 (四)创新经营方式,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抓紧全面完成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认工作。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工作,建立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库。加快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鼓励金融体系参与支持建设。加快推进登记赋码工作,尽快为行政村发放集体经济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使各类集体经济组织能够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五)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农村产业振兴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拓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一批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一批优秀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建设提升沟域经济示范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坚持将乡村产业放在乡镇和村,把产生的效益、解决的就业、获得的收入留在农村,真正让农业就地增值、农民就近增收。

 (六)培养吸引并重,进一步优化农村就业创业环境,形成人才向农村流动的集聚效应

 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就地培养,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另一方面筑巢引凤,鼓励返乡下乡人才就业创业,吸引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吸引具有乡愁情怀的人才下乡创业,积极探索鼓励“能人返乡、企业兴乡、金融惠乡”等政策措施,让各类人才、资本等要素在农村广阔天地发挥作用、大展身手。                                   


(执笔人:柴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