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9-11-04

——20191030日在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

洛阳市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就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城市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等一系列指示要求,为做好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以百城建设提质和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坚持疏堵结合、多策并举、标本兼治,持续做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畅化工作,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1月,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洛阳做法”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肯定和一致称赞。

(一)城管改革迈出新步伐。一是完成机构整合。根据国家和省统一部署,按照“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要求,制定了《洛阳市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并将其纳入“九大体系”60个重大专项之一,摆上重要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市本级和18个县(市、区)的城市管理局(城市综合执法局)均挂牌成立、有效运行,切实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了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二是加强队伍建设。以组建新的城管机构为契机,围绕严格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阳光执法,在全市城管系统深入开展“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通过集中和自我教育培训,强化执法技能,严格执法程序,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执法人员的宗旨意识、法纪意识、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不断提升。三是厘清执法边界。制定了《洛阳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办法》《关于厘清业务主管部门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职责边界建立执法协作制度的工作意见》等,规范了住建、环保、水务、交通、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6个方面、573项行政处罚事项,并对409项市级、399项区级、233项共同行政执法事项进行了划分和明确。

(二)市容市貌展现新形象。一是户外广告整治深入开展。制定了《洛阳市招牌设置及店面装饰装修导则》,三年来,共拆除清理各类广告牌匾1万余块,其中大型户外广告1116块。根据《洛阳市城市路名牌设置导则》要求,逐步推广使用单杆式路名牌。同时对主次干道门店招牌进行规范,净化了城市空间。二是私搭乱建行为有效遏制。出台了《洛阳市治理违法建筑工作行动方案》,三年来,城市区共拆除违法建筑2125处、面积约180万平方米,有效维护了城市规划的权威性。三是农贸市场改造扎实推进。研究制定了《2019年洛阳市城市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行动方案》,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原则,全市48个农贸市场中,15个已完成改造提升工作,剩余33个将于年底前完成。四是环卫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先后出台了《洛阳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城市道路保洁工作实施方案》《城市道路机械化作业标准》《环卫系统冬季融雪清扫暨应对恶劣天气事故预防应急预案》等。全市机扫车辆达到532台,主次干道机扫率达到100%,具备条件的130条街巷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道路保洁实行“双十标准”“以克论净”,主要道路积尘残存量保持在5克以内。五是垃圾处理成效显著。研究制定了《洛阳市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先后引进5家企业、投入500余万元在全市29个试点小区、6万余户家庭开展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建成日处理垃圾2千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累计发电60万度。日处理200吨的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投用。

(三)管理手段推行新举措。一是全面推广“路长制”。召开全市动员部署会议,出台《全面推行路长制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按照“一路一长”原则,建立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路长体系,实行“路长吹哨、部门报到”,一月一考核、一月一奖惩。同时引入了第三方治理机制,对责任单位未按督办要求整改的,引入第三方进行治理,所需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二是大力推行“数字城管”。建成了市区“两级监督、两级指挥”的数字化城管运行平台,与公安、工地监管等系统资源共享,实现城市问题采集、处理、反馈、监管的闭环高效处置,科学化、精细化、效能化的城市管理格局初步形成。平台运行以来,日均受理各类信息1500余件,共采集立案城市管理问题近30余万件,处置办结28万余件,问题整改率达到98%以上,群众诉求整改率、反馈率均达到100%,满意率达到95%以上。三是创新手段控尘防尘。围绕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在严格落实“七个100%”“一长三员”等常规措施的基础上,大力培育第三方扬尘治理专业化队伍,在全市各类建筑工地积极推广“抑尘剂+可降解的环保土工布”控尘新工艺。依托建筑垃圾大数据监管平台,严格渣土运输公司、车辆、驾驶员“三项准入”标准,确保全市34家渣土运输企业、751台渣土车辆运输、清运、排放和消纳处置全过程有效监管。督导全市67家大型餐饮企业安装配备油烟净化装置,并全部实现在线监控。

(四)交通治堵取得新突破。一是规划引领治堵。结合洛阳发展战略定位和规划布局,畅通大连接、打通微循环,坚持主、干、环和支、辅、街互为一体、环通畅通,科学规划设置港湾式公交站亭、停车场、路口分道等细节,从规划层面为城市建设“工笔画”提供支撑保障。二是完善路网治堵。加快打造“十字+外环”快速路网,先后建成了古城快速路、瀍涧大道、新伊大街、滨河南路,66公里的环城快速路全线贯通,王城大道快速路工程即将完工。金城寨街等13条“卡脖子”断头路将在年内打通,完成背街小巷改造137条,中心城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4平方米,城市道路的通达水平大幅提升。三是专项整治治堵。建立公安、住建、城管、交通等部门联动机制,“修路先保通”成为深得民心的市政道路建设新常态,潮汐式交通引导成为缓解重要路口交通压力新举措,引导人民群众理解一时之堵,自发投入全民治堵,交通秩序持续改善。四是增加停车车位治堵。统筹推进地面、地下和立体停车场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对外开放,改造社会空闲用地为临时停车场,动态调整住宅小区车位配套比。近年来,中心城区新建立体停车场、地下停车场58个,增加泊位17550个,提升改造泊位16万余个。五是提高公交分担率治堵。实施公交提速工程,开通旅游专线、定制公交、微循环公交、节假日专线等多样化公交服务,新增新能源公交车320辆,5条微公交线,公交机动化分担率达到42%、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18%。六是信息技术治堵。加强智慧交通建设,强化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运用,接入高德地图导航系统,实时研判车辆流量、流速、流向,及时指挥调度、智能控制交通信号,引导车流、化解堵点。七是文明出行治堵。以文明交通创建为抓手,推动文明交通、依法交通理念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公交车、进出租车,全民参与、全民支持,文明出行成风化俗、深入人心。

(五)公共服务实现新发展。一是城市供水安全规范。日供水20万吨的故县水库引水高新水厂完工试运营,邙岭水厂全面开建,修订完善了城市供水管理制度74项,技术标准17类、184个,设备完好率、供水普及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水质合格率99%以上,管压合格率达到100%。伊滨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涧西污水处理厂完成扩容,新区、瀍东污水处理厂加快改造,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二是城市供气安全稳定。130公里伊川鸣皋—嵩县—栾川燃气管道及200公里道路中压管网建设相继完成,城市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8%,各县(市)“县县通”燃气目标提前完成。制定了《燃气安全生产应急抢险预案》《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加强日常检查,确保万无一失。三是城市供热安全高效。制定出台省内第一部地方性供热法规——《洛阳市集中供热条例》,通过立法形式明确各方权利义务,促进供热行业规范化管理。总投资4.6亿元的偃师“引热入洛”、总投资4亿元的宜阳“引热入洛”如期完成,总投资4.56亿元的孟津“引热入洛”加快推进、本月底前完工,新建、改造供热管网230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20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由2017年的43%跃升到现在的85%,9县(市)供热普及率平均达到50%以上。四是城市亮化全面提升。按照节能低碳的要求,对古城快速路、王城大道快速路、新街大桥、兴洛湖公园等城市重要道路和节点近7万盏路灯进行安装、改造,全市主次干道装灯率达到100%,亮灯率达到99%。五是城市公厕便民利民。按照“统一规划、精心设计、科学施工、严格监管”的原则,积极推进“公厕革命”,切实加大公厕建设力度,有效实现了公厕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三年来,累计建设公厕594座。

(六)园林绿化跨上新台阶。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坚持“规划见绿、见缝插绿、提质优绿、协力植绿”,切实做好“以绿荫城”文章。近三年来,围绕国土绿化行动、“四河三渠”同治等重点工作,以“11555(一心、一环、五河、五山、五都)”工程为统揽,中心城区共实施各类绿化工程218项,新增绿化面积16368亩,连续17年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实现了省级园林县城全覆盖,全市现有国家园林县城7个、省级园林单位87个、省级园林小区47个、省级园林乡镇13个、省级达标公园6个。按照“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开窗见绿,出门入园”的要求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积极推进生态绿地、生态廊道、生态公园、生态湿地建设,全面掀起国土绿化行动高潮,1635亩的伊水游园、543亩的兴洛湖公园、500亩文博体育公园、330亩的西溪游园和150亩的邙山体育公园等10项大型公园绿地及192个城市小游园先后建成投用。截至2018年底,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8%、绿地率达到36.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7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

二、存在问题

一是体制机制不够顺畅。虽然新的城市管理执法机构已成立,但实际工作中,执法边界不够明晰、职能整合仍不到位,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综合执法的“大城管”格局尚未形成。比如:静态停车管理方面,与公安交警部门职责至今没有明确、无法落实。

二是精细管理仍有差距。“五项治理”没有做到制度化、常态化、精细化,交通拥堵、违章建设、市容市貌“脏乱差”等问题局部还没有根治,距总书记提出的“下足绣花功夫”仍有不小差距。比如:城市区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商贩占道经营,户外广告整治,部分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管理缺失等“老大难”问题依然突出。

三是思路举措创新不够。对城市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创新举措不多。比如:今年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推行后,由于对上级政策研究不透彻、不及时,导致工作中思路不清、办法不多、推进不快,与上海、宁波、郑州等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三、下步措施

下一步,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源头治理、权责一致、协调创新的原则,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和服务,巩固深化“七策治堵”“四化治脏”“三力治污”“四抓治违”“三字治差”成功经验,让市民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一是进一步转变理念抓管理。深刻领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从人治思维向依法治理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切实做到管理为了人民、管理依靠人民,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二是进一步健全机制抓管理。在现有改革成效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厘清职责边界、构建制度体系、完善司法协作、强化执法保障等方面,进一步补齐制度短板,明确责任主体,切实推进城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以推广实施“路长制”为载体,全力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无缝对接”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城市综合管理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参与机制,严格执行月考评、月通报和新闻发布会制度,有效发挥老干部督导团、城管志愿者的监督作用,充分利用百姓问政、行风热线、110联动、城建12319、城管公众微信号等信息交流平台,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形成共管共治、共享共建的良好局面。

三是进一步建强队伍抓管理。持续开展“强、转、树”专项行动,狠抓执法队伍作风建设和效能提升,结合工作实际,及时更新完善队伍内部管理、绩效考核、执法规范等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努力打造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熟练、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的城市执法队伍。

四是进一步依靠科技抓管理。依托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及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服务功能,提高运行效率,推动城市管理服务从数字化向智慧化升级,进一步完善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加快“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一网通办”前提下的“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改革等,做到让网络多跑路、市民少跑腿,真正把网络连起来、将标准提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五是进一步加强引导抓管理。围绕增强市民“主人翁”意识,坚持把加强宣传引导作为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社区、文明窗口、文明单位创建活动,针对不同对象和群体,注重发挥报纸、电视等传统阵地和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文明规范,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助力助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城市管理点多、线长、面广,是一项系统、长期、艰巨的任务。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上级有要求,社会有呼声,群众有期盼,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市政府有决心、有信心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勇于攻坚克难,全面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全面深化“9+2”工作布局、奋力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早日建成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现代化幸福城市做出应有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