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县传统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2020-02-27

 ◆ 赵恩伟 李广欣

 伊川县地处中原腹地,与十三朝古都洛阳毗邻,自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活动的印迹,几千年来,各具特色的村落在这片大地星罗棋布,这些传统村落留传下众多的古代建筑、历史遗迹、风俗文化及传说故事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河洛文明的瑰宝。为贯彻落实省委王国生书记调研洛阳时“在文化繁荣兴盛上奋勇争先”的要求,有效发挥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推动伊川文化传承创新。伊川县人大常委会牵头组织县内有关人员成立了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金纯超同志任组长的调研工作组,对伊川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开展了调研,在梳理汇总日常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了普查调查、实地查看、查阅文献、座谈甄别、个别走访、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的调研活动,对伊川县传统村落的现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伊川县开展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伊川县传统村落现状

 

 伊川县地处中原腹地,古为京畿之地,地理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物产多样富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印迹,几千年来,伊川先人在此定居生活,耕云播雨,繁衍生息,留下了许多历史烙印和生活印迹。

 (一)传统村落历史久远。据史料文献记载,《后汉书》马融所作《广成颂》中的有关记载就是指今天的白元镇水牛沟村净土寺。鸣皋镇鸣皋村在唐朝就已是洛南名镇,唐代李吉甫诗云:龙门南岳正伊原,正是北州枣梨熟。提到了鸣皋村的南岳庙。《旧五代史.唐庄宗本纪》记载,唐庄宗李存勖到白沙村狩猎,宿于今高山镇坡头村。中国历史地图集显示的一些古代村落:战国时期图显示有韩国在今平等乡古城村及城关街道古城寨村设置新城郡,唐代图显示有今彭婆镇,元代图显示有今姬磨站。其他如:白元镇的土门村、白元村,河滨街道的窑底村、葛寨镇的杨楼村、彭婆镇的槐庄村、白沙镇的陈村,平等乡的古城村等很早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些都证明了传统村落的历史悠久。

 (二)传统村落遗迹众多。传统村落不仅历史久远,而且历史厚重、文化遗迹繁多,在369个行政村(社区)中筛选出的20个传统村落,每个村庄至少有三个以上历史文化遗迹。城关街道古城寨村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古城遗址、周赧王债台高筑遗址、汉代新城遗址、隋唐伊阙故城遗址、唐能仁寺。河滨街道办窑底村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窑底遗址、隋朝万寿寺、唐代名相李德裕墓、北宋名相王拱辰墓等。高山镇坡头寨村有隋末寿安县置、九曲城、宋代泰山庙(又称石柱子庙、十柱子庙)。高山镇金滹沱村有清乾隆年间建造的杨氏宗祠、清同治年间东西寨门、西寨墙遗址;平等乡平等村有伊尹祠、邵雍祠、平等县衙;平等乡马回村有东晋时期的中岳庙、唐代永庆寺、民国时期红色有莘学校;鸣皋镇鸣皋村有北魏时期建造的南岳庙、北宋理学五子程颐创办的伊川书院、元代重修伊川书院的克烈士希将军墓、清同治年间的北寨门;鸣皋镇徐阳村近些年发掘的陆浑戎贵族墓群、无梁庙、清朝义学;酒后镇酒后村有宋代张齐贤墓、和乐书院以及和乐学校内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伊川中心县委旧址;白元镇白元村有夏代二里头文化白元遗址、战国时期庄子墓、庄子蝴蝶洞、金山寺;白沙镇白沙村有兴隆街清乾隆年间戏楼、同治年间的东寨门、清代民居、民国时期自由县衙、白沙师范;吕店镇西河有南北朝的西少林普明寺、350年树龄的国槐、明代石拱桥等;吕店镇姚沟村有清代西寨门、姚氏宗祠、青峰寺等等。2018年,白沙镇白沙村、吕店镇温沟村已经被列入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我县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有了好的开端。

 (三)传统村落影响深远。根据目前文物普查统计,我县现存各类文物史迹728处,其中二程墓、范仲淹墓、土门遗址、徐阳贵族墓地4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姚崇墓、邵雍墓、伊川书院等8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吕寨石窟、石佛寺石窟、张齐贤墓等18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庄子墓、姚沟姚氏祠堂、许营范氏祠堂、金滹沱杨氏祠堂等20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保单位绝大多数都分布在传统村落里,不少在河南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鸣皋镇徐阳村陆浑戎古墓的发现,印证了陆浑戎迁徙中原的历史记载,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术价值。发源于伊川书院的二程理学,引领中国儒学近千年,受到历代帝王的褒奖封赏和文人名士的膜拜;在中国四大书院中,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三大书院均供奉有程颢、程颐的塑像。长眠于紫荆山麓的邵雍创建了象数学,发明了二进制的记数方法,为当今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思想,成为历代达人贤士的行为准则和座右铭。酒后镇酒后村和乐学校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伊川中心县委所在地、平等乡马回村有莘学校是抗战时期中共伊川县委主要活动地点、吕店镇温沟的太岳军区温沟联络站、江左镇上王村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都是洛阳市革命老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另外,从明朝至清朝前期,移民潮长达300余年,全国各地的民众都有迁居伊川者,尤以山西省洪洞县居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足,印迹淡去。基层干部群众对传统村落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足、了解不够,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缺乏知识,缺乏兴趣,缺乏能力财力。再者不少古代民居归群众所有,处理有很大的随意性。加之,近几年一些村庄为完成危房清零任务等,稀里糊涂将一些古代危旧房屋和长期闲置的古民居拆除,这些都对古建筑造成了不应该的破坏。白沙镇自明清时期就商贾云集、商贸繁盛,自由县设立后,建于明朝初年的兴隆街也迎来了最光辉的时期,“京广杂货居中央,西南两街花粮行。北门以里铁匠铺,饭馆小吃味飘香”是白沙商贸繁盛的真实写照,具有“小上海”的美誉。现存于白沙村的民国时期老街,十余年前合扇门鳞次栉比,古风悠然,记载着兴隆街曾经的繁荣和兴盛。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疏于有效的保护,兴隆街带有明清时期风格的店铺门面几乎被损毁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水泥、瓷砖和铝合金构成的现代化建筑物。“姬磨古镇”的石匾十余年前还镶嵌在姬磨古寨门上,周边还有寨墙、寨门、老井、老街相互映衬,很有历史感,现在都已荡然无存。

 (二)处理不当,新旧混杂。伊川县的传统村落不少,历史文化遗存比较丰富,但或自然、或人为破坏比较严重,特别是文化古迹中的古民居、古寨墙城门等损坏相当普遍。现今残存的古建筑大多数墙倾屋斜,濒临倒塌,亟待抢救性保护。有的古民居居住户虽然进行了重修,但大多都改变了建筑风格,古朴风格荡然无存。伊川书院是程颢、程颐讲学的地方,也是“程门立雪”典故的发生地,更是理学的策源地、诞生地,但在2005年维修时,没有制定有效的修缮方案,导致历史留存下来的各类建筑、碑刻损毁殆尽,现在只剩下一堆水泥建筑和一株树龄900余年的古树,许多有价值的碑刻已荡然无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梁宣陵(朱温墓),村民从坟墓上取土,南面封土被削去一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张齐贤墓,只剩下了一座极小的土堆。鸣皋村重修伊川书院的元宣武将军克烈士希坟墓竟然被村民平毁,清雍正年间的碑刻下落不明。白沙、温沟、金滹沱、鸣皋、平等白元、等村庄,保留下来较多的是古寺庙、贤相名人坟墓、祠堂、古碑刻等,其它古民居不多,而且是星星点点,古代与现代建筑杂建,形不成规模,历史价值大打折扣。

 (三)保护不力,多有损毁。基层干部群众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普遍不够重视,即使有些有识之士想保护,也不知如何着手。一些古建筑年久成为危房,村民改变居住条件时,大多拆旧建新,还有些人们到外地发展,要么将房舍出售他人,要么长期闲置,倾危倒塌现象较为严重,这些都是造成传统村落古建筑损坏、锐减的原因。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投资多、见效慢,大多数的乡村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根本没有保护开发的财力,故而只能停留在呼吁、号召阶段。目前,除了列入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白沙村、温沟村制定了规划,正在逐步实施外,大多数村庄的保护工作还处于初步认识阶段,至于保护开发工作更是停留在口号上、停留在想象阶段,规划、保护和开发的措施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

 

 三、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必须科学把握各地的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省委王国生书记调研洛阳时提出“在文化繁荣兴盛上奋勇争先”,市委李亚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传统村落承载了乡村印记、地域文化,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开发是推动文化振兴很好的结合点、切入点,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结合我县传统村落保护实际,当前要着力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宣传,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传统村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及社会价值,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能不能保护好,基层干群最重要。要本着对历史、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千方百计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增进基层干部群众对传统村落基本知识、重要价值、保护开发重要性及紧迫性的认识与了解,调动起积极性、能动性。有人说,中国乡村的消失之日,就是中国文化的消亡之时。因此,保护传统村落重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的关系,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村落保护作为“软实力”“助推器”,深入发掘和研究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并通过利用和展示等途径使之得到彰显与传承。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保护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考虑村民的生存需求、发展要求、公平诉求,制定科学的保护发展措施,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统筹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就业等基本问题。

 (二)保建并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实施。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综合课题,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多个领域,要按照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注重民生、稳步推进、重在管理的方针,完善普查调研,摸清家底,掌握实情,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分类保护,分类管理,分村规划建设,探索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措施,实现保护利用两者双赢。要注意保持传统村落的原始性、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避免在建设中的二次破坏。要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工作,通过实施传统村落文化研究阐发、博物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交流创新等工程,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尤其要培养村民的自主保护意识,实现传统村落活态传承,完整保护并发挥传统村落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真正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三)厘清家底,加大传统村落的申报力度。近年来,伊川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伊川县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开发工作,推动将县内十余处历史文化遗迹申报为国家、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委、县政府组织白沙镇白沙村、吕店镇温沟村成功申报河南省传统村落,争取到了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支持,两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伊川县符合传统村落条件的村庄较多,但要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将一批有较大历史价值的村落作为保护开发对象,做好示范与引领,进而带动促进其它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要将符合传统村落的村庄尽可能多的予以申报,使之进入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名录,诸如鸣皋、白元、平等、金滹沱等村,争取国家及省市的政策与财政支持,促进我县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工作。目前,伊川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县内专家,将县内20个村庄做为传统村落开展走访调研,将这些村庄的历史文化古迹基本摸清,掌握了第一手宝贵资料,为下一步的保护开发工作打下了基础。

 (四)加强联动,形成全面参与保护的合力。一是形成规划合力。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设计是多领域、多部门参与合作的全新规划设计,要整合建筑设计、生态环境、历史文物、文化创意等各方面的专家,实行多规合一,挖掘放大每个村的特色,尽可能地让传统村落都具有独特的文化与记忆、独特的产品与产业、独特的景观与面貌。二是形成投入合力。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要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合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三要形成管理合力。要加强建设管理,规范建设行为。落实责任义务,出台支持政策,鼓励村民和公众参与,建立档案和管理系统,实施预警机制,实施依法保护。对现有的历史文物加强管理,树立文物碑,划定保护范围严格管理,该修缮的进行及时修缮;对于尚未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古建筑等做好调查研究,将应该保护的历史文化古迹尽量纳入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将历史文化古迹做好标识,界定下来,使基层干群清楚明白。对濒临消失的危险古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修复,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证建筑的原始风貌风格,坚决杜绝古建筑、古民居乱拆乱建现象。要建立保护责任追究制,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纳入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乡村振兴工作考核,努力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系:伊川县人大常委会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