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新”动能

2020-05-16

—— 代表、委员热议“激活创新第一动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省委省政府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强调,要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工业基础、科教人才、特色产业等优势,创新转型发展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就如何激活创新第一动力,代表、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纷纷建言献策。大家一致认为,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彰显特色优势,进一步打通“四个通道”、促进“四链融合”,强化龙头带动,集聚创新资源,抓好科技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新”动能。

强化龙头带动作用,让创新主引擎更加强劲

自2016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以来,我市先行先试,强化顶层设计,搭建创新平台。如今,洛阳自创区创新主体、平台数量占全市的比重均超过2/3,自创区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显现,正成为我市创新发展的主引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龙头带动作用,推进自创区‘一区多园’建设。作为我市实施创新驱动的龙头,洛阳自创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市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褚晓飞表示,加快推进自创区“一区多园”建设步伐,可鼓励产业基础好、创新实力强的科技园区纳入自创区核心区管理。同时,发挥自创区在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选取与自创区耦合度高的县区,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布局跨区域产业链、协同创新等方式,将创新创业、产业培育、环境营造等成功经验向外扩散共享,辐射带动全市创新发展。

作为洛阳自创区内的一家科技型企业,近年,洛阳美锐克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着力研发工业机器人集成系统,其自主研发的相关产品畅销全国,已成为我市机器人产业“新秀”。

“近年,我们享受了自创区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有效推动了企业的平稳快速发展。”市政协委员、洛阳美锐克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继鹏表示,打造洛阳自创区这个龙头,要用好政策先行先试的优势,用足用好自创区相关支持政策,抓好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可借鉴、可复制的科技创新模式,助推我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我们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自创区建设为龙头,在产业与院所结合、军工与民用统筹、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上聚力加力。”市科技局总工程师、市自创办负责人段学广表示,下一步,洛阳自创区将按照“站位全国、对标先进、拉高标杆”的要求,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一区多园”建设,走好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发展之路,为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积极扶持,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平台

没有创新主体,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没有创新平台,人才会聚就是空中楼阁。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创新意愿、创新活力、创新能力,决定着第一动力的‘马力’大小。”市政协委员、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洛阳办事处总经理郭长君表示,实施创新驱动,应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引导资源和要素向企业流动,使企业真正成为科研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近日,由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制造的两台防疫喷雾消毒机器人正式在武汉“上岗”,成为武汉抗疫一线大军的“硬核科技力量”。疫情发生后,中信重工成功研制出可自由回转的防疫喷雾消毒机器人等产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来自“洛阳创新”的力量。

“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整合和集聚创新资源,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市人大代表,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李学群建议,要聚焦产业重大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集聚科技创新资源,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合作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式,服务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扶持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各类创新平台是孵化、承载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需要持续提升数量、优化质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实施‘双倍增’行动,让我倍感振奋。”市人大代表、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宋骥表示,该园区目前已进驻500余家科技型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技术成果高效转移转化等方面成效明显。下一步,园区将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依托朴器洛阳国际创新中心、海外分支机构、跨国电商平台、国际双创大赛等平台资源,着力推动延链、补链、强链、扩链,深挖优质项目,推动洛阳本地双创资源与国际接轨,为我市实施“双倍增”行动提供有力支撑。

多措并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

良好的环境,能让创新迸发“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勃勃生机。近年,我市集中全力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军民企地对接转化、市场化运作和人才成长“四个通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按下“快进键”。

“近几年,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加速成长,创新基金、科技市场等创新要素逐步完善,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市政协委员、洛阳市恒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博认为,我市应进一步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增强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完备的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同时,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更多地用在引导、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融合发展上。

企业创新,人才是关键。市人大代表、洛阳中天绿色构件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技术员黄洋表示,近几年我市实施“河洛英才计划”“河洛工匠计划”等,引进了大量的创新人才,优质人才不断集聚,已形成创新创业的人才优势。“企业发展更需要一批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希望我市出台更多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政策,在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为洛阳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各方面待遇,让技能人才拥有更多的获得感。”黄洋说。

本报记者 戚帅华 通讯员 吴言 化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