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阳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0-05-16

(2020年5月15日在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洛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持续深化“9+2”工作布局,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市经济保持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一是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35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居全省第2位,高于全国、全省1.7和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城镇新增就业12.5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2.8%。二是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8.8%、高于二产2.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8%、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5%,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增长12.3%。三是质量效益持续提升。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12.5%、万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9%,降幅大于全省3.8个、3.6个百分点。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9.8亿元、增长7.9%,完成年初预定目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增速持续快于经济增速。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是制造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实施“三大改造”企业546家,完成投资520亿元、同比增长23%。成功入选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督查激励。全国农机领域唯一的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落户洛阳。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六大园区加快建设,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1%,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7.6%。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13.2%。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新增“隐形冠军”(培育)企业20家。二是文旅融合深入推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应天门、九洲池建成开放,隋唐洛阳城“四点一区”展示格局初步形成。“两节一会一论坛”成功举办,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321亿元、增长15%。三是现代农业加快发展。33个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带实现产值23.5亿元,建成富硒示范基地31个。

——改革开放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地企合作深入推进,27家市、县属“僵尸企业”全部清零,33家市出资企业完成脱钩改制。优化营商环境“十四条”被省委列为“洛阳样板”,评价结果居全省第2。开放方面,自贸区两项创新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洛阳-布哈拉农业综合示范区入选首批省级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全年共签约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301个、总投资2096.5亿元。创新方面,自创区建设步伐加快,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3家、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49家、创新平台322个,全市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省首位。

——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是“一中心六组团”战略加快实施。地铁1号线实现“轨通”、2号线即将“洞通”;王城大道快速路竣工投用,瀍涧大道、洛吉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建成安置房1.5万余套。2019年共实施百城建设提质项目619个、完成投资321亿元。二是基础能力不断强化。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尧栾西、洛济等6条高速加快推进。前坪水库、小浪底南岸灌区一期等工程加快实施。三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100个示范村达到验收标准。建成“通村入组工程”810公里。完成“厕所革命”改厕25.3万户。完成225个行政村电网改造。新安县入选全省首批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

——“三大攻坚”取得积极进展。一是重大风险有效化解。金融形势总体稳定、风险可控,问题楼盘得到妥善化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二是脱贫攻坚效果显著。持续深化“一转三推进”“九个一”大走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399个,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提前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任务,5.47万人实现脱贫,汝阳、嵩县脱贫摘帽。三是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推进。以“三铁”抓“三散”治“三源”,完成“双替代”22.5万户;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深入开展“四河三渠”综合整治,地表水主要断面达到国家标准;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提速提质,森林覆盖率达45.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7%。

——民生水平不断改善。一是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完成民生支出494.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3%,79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8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56所。5家医院恢复公益属性,市儿童医院、市中医院伊滨分院开工建设。新建养老床位2015张、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0个、农村老年幸福院206个。改造提质老旧小区32个,集中供热率达到85.7%,新建小游园50处、城市书房55座、公厕110座、停车位1.5万余个,城市乐道建设全面启动,市区公交实现移动支付。二是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安保维稳任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持续加强。

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

202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省委省政府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聚焦“发力都市圈、提升辐射力、打造增长极、形成新引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深化“9+2”工作布局,加快推进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施“五提”行动,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绚丽篇章。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面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洛阳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副中心辐射力带动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以上,三次产业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5%,发展效益质量明显提高;全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2020年,将认真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把落实“六保”任务、实施“五提”行动与全面深化“9+2”工作布局、打好“三大攻坚战”结合起来,以超常规的举措和力度打好“组合拳”,扎实推进战疫情、稳增长、保基本、促转型各项重点工作。

(一)全力稳定经济运行。一是落实疫情期间稳增长政策措施。二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三是实施消费提力行动。四是培育壮大实体经济。

(二)实施都市圈提速行动。一是提升中心城区能级。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增强“三大板块”综合承载能力,争取龙门综合交通枢纽换乘中心9月底前完工,年底前地铁1号线联调联试、2号线实现“轨通”。二是强化县域发展支撑。争创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县(市),推动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推动电商等服务业提速提质,推动“六组团”扩容提质。三是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动《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尽快获批。四是强化基础支撑能力。实施“新基建”行动计划,打造5G应用示范城市和云服务创新基地。实施洛阳铁路枢纽总图规划。

(三)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三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四)加快改革开放创新“三力联动”。一是强化改革推动。支持服务驻洛央(省)企改革,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统筹抓好事业单位、财政事权、医药卫生等各项改革。二是强化开放带动。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确保上半年自贸大厦建成、综保区获批,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50亿元。实施精准招商攻坚行动,全年签约10亿元以上不少于80个。三是强化创新驱动。实施“双倍增”行动,全年新建创新平台(载体)300个、培育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四是优化营商环境。开展营商环境评价,积极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

(五)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四个不摘”,统筹抓好产业扶贫、转移就业等工作,确保剩余2.5万农村贫困人口、9个贫困村实现脱贫。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十大专项行动”,确保全市空气质量持续好转,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全面推行“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合执法,确保国省控断面稳定达标。创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提速提质。三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六)着力推动文化传承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一是抓好文化传承保护利用。二是建设“东方博物馆之都”。三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七)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先行区。一是加强流域生态建设。二是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三是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四是提升洛阳段防洪能力。

(八)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壮大富硒产业,推动沟域经济扩面提质。二是深化农村重点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地经营权流转率达到60%。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50%以上的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三是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四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新创建100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九)切实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一是保障和稳定就业。二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三是提升卫生健康文化服务。四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