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上奋勇争先——代表、委员热议“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2020-05-17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是洛阳不变的追求。就如何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上奋勇争先,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大家一致认为,要坚持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提升“老三篇”,打造“新三篇”,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推进“全域游”,唱响“四季歌”,着力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塑造“东方博物馆之都”品牌,让历史“活”起来

15日晚8点,一场由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参与的直播研学活动拉开帷幕,在主办方洛阳古都研学旅行发展有限公司的邀请下,西安博物馆、良渚博物院等4家外地博物馆也走进直播间,一起为观众烹饪文化大餐。近年,随着我市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加、内容不断丰富,类似的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

目前,全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已达到82座,今年年底前,这一数字有望超过100座。同时,洛阳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数字博物馆”项目也将于今年完成。此外,我市还将打造15座精品博物馆,举办20个精品文博展览,打造“最早中国”研学旅行品牌,全力塑造“东方博物馆之都”品牌。

“博物馆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印记,蕴藏着厚重的河洛文明。”市政协委员、市文物局局长余杰认为,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让封存在历史里的文物都“活”起来,重点不仅要重视博物馆内涵、特色和品质的提升,也要强调数字化、新技术展陈手段的运用,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出研学旅行等衍生产品,提升综合管理、运营和开放水平,进一步推动博物馆建设从数量增长走向品质提升”。

市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正学建议,要叫响“东方博物馆之都”品牌,应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建设的体系规划,做到“多”而不“乱”,把散落在河洛大地的博物馆穿成展现河洛文明的精美“项链”。

倾力打造文化地标,让文化“火起来”

15日傍晚,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北广场人头攒动,大家翘首以盼,等待晚8点上演的应天门3D投影灯光秀。作为我市新晋的“网红景点”,每天,这里都吸引着众多“粉丝”赶来“打卡”。天堂、明堂、九洲池、洛邑古城……近年,随着大遗址保护展示重点工程稳步推进,一个个“文化新地标”不断涌现,带动悠久的历史文化“火起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二里头夏都遗址、河图洛书、大谷关等为依托,深度挖掘提升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河洛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倾力打造文化地标。”市政协委员、伊川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刘聚森认为,洛阳正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注入更多内涵,让文化更适应时代、更顺应潮流、更贴近群众。

市人大代表、孟津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畅杨杨认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一个个文化地标,将洛阳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历史事件生动地表现出来,让枯燥的土遗址鲜活起来,成为市民感受历史、触摸历史和休闲娱乐的精神家园。

文旅融合“高质量”,“诗和远方”更美好

14日上午,在位于洛龙区厚载门街与通衢路交会处的新唐街项目建设现场,吊机伸长“巨臂”在工地上空来回运送建筑材料,施工车辆忙碌运转,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施工。作为我市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目前,包括新唐街在内的43个文旅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抓好文旅融合,要以项目建设作为支撑、载体和抓手。”市人大代表、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中心副主任马朝龙表示,要通过项目建设加快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挖掘消费潜力,激活消费热点。他建议,以加快洛阳牡丹博物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等项目建设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为重点,通盘考虑、找准定位、错位发展,真正打造“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历史文化名城。

我市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厚重,市人大代表,洛宁县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曲焕平建议,要坚持“快进、慢游、长留、缓出”的理念,推进“全域游”,唱响“四季歌”。准确把握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机遇,探索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结合洛阳都市圈规划,着力抓好伏牛山、沿黄河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等全域旅游建设,做优山水旅游、生态民宿、冰雪运动、中医养生、温泉疗养等休闲康养品牌,打造国民休闲旅游度假地。同时,加快国土绿化、春夏秋冬四季旅游产品开发,让游客在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体验不一样的文化旅游。

市人大代表、嵩县黄庄乡三合村党支部副书记冯亚珂认为,要以优秀乡村文化引领乡村旅游,加强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建设乡村民宿、农耕文化园、乡愁博物馆,支持三彩小镇、手绘小镇、爱和小镇等特色小镇发展。

文化惠民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最近几天,随着“河洛书苑”城市书房逐步恢复开放并允许读者在馆内阅读,城市书房又恢复了往日生机。一批批读者走进书房,在此阅读、自习。

近年,我市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在全市广泛建设城市书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书香洛阳”渐入佳境。今年,我市计划新建城市书房35座,截至目前已建成14座。到年底,全市城市书房总数将超过200座。

市人大代表、洛阳市好人颂社区艺术团团长曹建淼表示,城市书房在受疫情影响关闭期间,我市及时推出了线上城市书房,为“闭关”在家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他建议进一步拓展线上线下服务,建好全民阅读数字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受读者欢迎的阅读活动,真正发挥城市书房的作用,让更多市民享受到文化惠民的红利,传承好千年古都的文脉书香。

“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协委员、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章勇表示,我市将以副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一方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城市书房建设管理,优化城市书房布局,提升服务效能,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室改造提升并将其纳入全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以文化惠民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另一方面,突出洛阳文化特色,实施“河洛文化精品工程”,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文化惠民活动,打造《重逢洛阳》等演艺精品,不断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用优秀文化涵养城市气质,擦亮城市名片。 本报记者 朱艳艳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