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9年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9年12月24日在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洛阳市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安排,受市政府委托,现将2019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201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洛阳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会议精神,围绕深化“9+2”工作布局和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全面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突出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总体呈现改善态势。截止12月22日,我市PM10年均浓度为107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浓度为61微克/立方米,综合指数5.989。
7个国、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总达标率为100%,伊河、洛河在全省60条主要河流季度排名中始终保持前10位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提升政治站位,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落实“两个维护”,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必须做好的政治任务,强化政治担当、扛起政治责任。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干部培训内容,及时传达学习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要求,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入脑入心。二是抓好顶层设计。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9+2”工作布局和“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研究制定了《洛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了蓝天、碧水、净土、国土绿化、生态修复“五大行动计划”和“七个重大专项”522个具体项目,形成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清晰路径,确保了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在洛阳落地生根。三是坚持高位推进。成立由李亚同志任第一组长、刘宛康同志任组长,10名市级领导为副组长,25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要求,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统筹协调、责任部门和县(市、区)主要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今年以来,市委常委会、市委书记专题会研究生态保护类议题15项,市政府常务会把环境污染防治列为固定议题,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42次、相关议题56项。围绕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市委书记李亚同志督导调研30次、作出批示50余次,主持召开全市大气污染防治专题督导调度会议7次、市级领导分包督查工作汇报会4次,统筹部署推动工作。市长刘宛康同志先后批示120余次,督导推动工作落实。
(二)立足长远治本,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九大体系”构建,把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与其他体系相结合,突出现代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三个重点,努力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的有机统一。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新动能。加快改变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强机制创新,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大技术攻关,围绕重点难点环境问题组织科技攻关,普及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加大投入,充分运用无人机、视频监控、在线监控等科技手段,做到了保护有设施、监测有手段、治污有装备,为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走产业绿色化发展新路径。以“三大改造”为抓手,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降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规模。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实现“新兴超传统”。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构建生态环保新格局。坚持生态优先,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充分彰显生态理念,坚持以绿“荫”城、以水“润”城,着力构建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露水、通风透气的空间格局。全市生态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8%,绿地率达到36.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7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7%、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98.15%、燃气普及率达到97%、污水处理率达到98.5%。
(三)强力实效治标,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围绕影响我市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打好打赢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精准治污,精细管理,精确调控,严格落实“控尘、控煤、控车、控排、控油、控烧”等措施治标,着力改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等四大结构治本,围绕重点工作和年度目标,紧紧扭住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加快治理,全力攻坚,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今年以来,全市共拆除燃煤锅炉27台,关闭6台共82万千瓦燃煤机组,非采暖季停运5台共67.5万千瓦燃煤机组。完成“双替代”改造23.4万户,中心城区集中供热率超过85.7%;实施77家高排放企业退城搬迁,淘汰落后窑炉256台,治理涉气工业企业808家次;淘汰老旧车辆3126辆,新增新能源车3787辆;836个施工工地实现“七个百分之百”,完成12631家餐饮企业油烟治理。截止12月22日,全市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去年分别减少46.51%、49.96%、25.68%。二是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坚持全流域治理、全流域提升,全面落实河长制,深入实施“水十条”,以“四河同治、三渠联动”为牵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路等综合治理和提升,重点推进流域综合整治、饮用水源保护、黑臭水体治理和城市河流清洁行动,全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今年以来,九大类219项整治任务,截止12月22日,已完工172项,正在整治24项,未开工7项,调整任务16项。全市新建20个各级各类污水处理厂,建设配套管网160余公里,截流排污口36个,治理河道270余公里,整治28个饮用水源地,治理19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完成3个生态湿地建设,整治6个黑臭水体。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年均值同比分别下降20%、13%、17%。荣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荣誉称号。三是全面实施净土保卫战。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先行先试,积累经验”,认真贯彻“土十条”,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截止目前,年度254项整治任务已全部完成。核实辖区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 825 家,土壤污染问题突出区域23处576个单元,完善4054个农用地详查点位信息;南部四县重金属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和宜阳县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有序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洛阳模式”已见雏形。
(四)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健全完善各项保障措施,打通任务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一是强化责任落实。依据《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管三必须”的要求,依法明确和细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二是强化目标考核。每年年初研究制定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并分解到各县(市、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每月对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进行考核并实行生态补偿。把生态环境体系推进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考核内容,并逐年加大所占比重,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三是强化执纪问责。全面落实《洛阳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持续强化跟踪问效,严肃追责问责。今年以来,全市追究问责相关责任人248人次,其中县处级45人次,科级160人次。四是强化环境执法。全面落实市级领导分包督查,市攻坚办全面督查,市直部门行业督查,属地政府区域督查的督查机制,不断加强环境监察执法,重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有效发挥震慑效应。今年以来,共立案处罚环境违法案件1895起,罚款1.2亿元。五是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完善“环保+气象”预测预报制度、“环保+专家”会商研判制度、“环保+交警”尾气监控制度、“环保+电力”用电调度制度、“环保+媒体”宣传曝光制度、“环保+公安”联合执法制度、“环保+监察”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了党委统领、政府主导、环保牵头、部门联动、各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洛阳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面临着加快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双重任务,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一些新问题。
(一)大气环境方面。一是能源结构偏煤。2018年,我市煤炭消耗总量为2570万吨,在城区及周边共有13家燃煤电厂,燃煤消耗量占总耗煤量的81.7%。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工作量大、环节多、周期长,能源结构调整的成效难以迅速显现。二是产业结构偏重。洛阳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过重现状尚未改变,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0.3%;水泥、玻璃、电解铝等高排放企业大多分布在城市周边组团县(市);耐材、铸造、砖瓦等行业亟待转型提升,严重制约着城市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三是运输结构偏公(路)。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大(120万辆)、增幅快,火电、焦化、钢铁等大型企业铁路货运比例偏低,21条国省道、4条高速过境柴油货车数量多,机动车尾气污染日益突出,据专家测算,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已达29%。四是扬尘问题较为突出。近年来,我市的一大批补短板、强基础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全市在建施工工地836个,仅城市区就达489个,由此带来的扬尘管控压力较大。
(二)水环境方面。一是由于历史原因,伊河流域周期性钼超标现象还未彻底扭转。二是农村污染治理设施投入不足,部分乡镇、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还未建成,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由于管网不配套、运营经费保障不到位等带来的影响,运营效率还不是很高。
(三)智慧环保方面。一是大数据平台建设滞后,环保应急管控信息互联互通水平不高。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占比仅为19%。
三、下步工作
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明确了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绚丽篇章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下一步,全市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及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协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好转,为全市人民提供更优质环境产品,让绿色成为洛阳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一是坚持标本兼治,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优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等手段,推动主城区燃煤机组基本清零、清洁取暖城市建设、重污染企业退城搬迁等重点任务,统筹实施VOCS治理、工业窑炉治理、柴油货车治理等专项行动,全面提高大气污染防治的系统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54微克/立方以下,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3%。
二是强化综合治理,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四河同治三渠联动”综合整治和落实河长制为抓手,深入开展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排污口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改造、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河渠综合整治等工作,全面提升流域水污染防治水平,2020年基本完成全市河道治理,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0%,国、省控断面稳定达到Ⅲ类以上水质,洛河长水、伊河潭头、汝河紫罗山三个断面达到Ⅱ类水质。
三是注重先行先试,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原则,全面做好土壤污染详查,开展种植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健全土壤环境监测和部门联动监管机制,有效管控土壤污染源头和受污染土壤环境风险,2019年摸清全市土壤污染底数,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基本建立,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力争受污染农用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确保人民群众吃的放心、住的安心。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