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百姓心窝里的答卷

2020-06-10

——来自市人大机关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报告 

◆ 李现森

 在河南省孟津县城关镇杨庄村,有这么两段民谣。

 一段唱的是:“点灯靠油,耕地靠牛,出行靠走,通信靠吼……”

 还有一段唱的是:“真扶贫扶真贫,亲人解困到农村;心连心情谊深,勤劳致富报党恩。”

 两段民谣,两种调,唱出杨庄村人不同的心气儿,也折射出这个小山村前后不同的样貌。

好日子是啥样?梦也梦不到

 “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少的三两户,多的七八家。”杨庄村的15个生产组就“长”在那邙山梁上。2015年,全村6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16户。重重山岭沟壑像一道道屏障,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

 和周边十里八乡的其他村一样,沟沟里种庄稼,坡坡上放羊。一年又一年,光景一天又一天过,群众一直走不出贫困的循环。日子越过越没指望,杨庄村人的心慢慢地凉了。

 大山成了生活的阻挠。28岁的陈永乐,为照顾卧病在床的爹娘,放弃打工回乡,陷入贫困。他家的房屋格外老旧,屋里黑漆漆,床铺吱吱响,小伙子一脸苦闷。他虽会电焊工,但乡下的机会太少了。

 更愁的是看病难。他说,“如果不是老人有病,我也不愁外出找活,生活肯定不一样。”村里人小病拖、大病扛,因病致贫占到60%。“深山里的日子真是穷怕了,苦怕了!”陈永乐感叹。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可沟沟地,谁能种出个花来?贫困户孔建斌有7亩多地,分成了十多处,最小的地块不到半分,“耕牛都转不过身来。”因为贫困,村里有20多户人家娶不上媳妇。为脱贫致富,村干部不停地寻找着每一条致富路子,然而大都“无果”而终。

 地少,土瘦,发展产业也并非易事。前些年,杨庄村曾大规模推广种植花椒树。不料,树长得挺好,但挂果很少。本是“金蛋”反倒成了烫手的“山芋”,甚至有群众提出要砍掉辛辛苦苦种植的花椒树。

 很长一段时间,陈会把他的穷日子怪到命不好,身体有病下不了地。花椒熟了,挂在树上,再落到地里。陈会说,梦也梦不到,好日子是啥样?“当了贫困户,国家有补助,挺好。自己再折腾也折腾不出啥名堂,越折腾越穷!”

 “发展产业、就医治病、危房改造……”这个深度贫困的山村,迫切需要的是一把向上的“梯子”。

脱贫“梯子”放在面前,可为啥不敢爬

 “在思想的牢笼里,关着两只虎,一个是穷人思维,一个是弱者心态。这两只‘拦路虎’不除掉,脱贫攻坚就会是年年‘一年级’。”2015年,在新一轮定点帮扶中,洛阳市人大机关和杨庄村“结亲联姻”。

 花椒树是耐旱的灌木,除作为烹饪的辅料,还有很多药用功效,经济价值较高。脱贫的“梯子”就放在面前,可群众为啥不攀爬?在剖析杨庄村“贫困”的根源时,大家谈到,一个重要原因:没有具体内容和精准对接,帮扶是“分分钟”的事。

 要挖穷根,必须精准。市人大机关通过对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科学分析:还要靠花椒!

 贫困是现状,更是机遇。然而,撼“穷山”易,搬“心山”难。专家到村里来讲树木管理,可课上热闹,课下静悄悄,照做的寥寥无几。为啥?村民撇撇嘴:“按专家说的干,钱不少花、工不少费,本来就没啥家底,谁敢冒那险?”

 会上,曾因种植花椒赔了钱的贫困户任庆子,一听说要发展花椒种植面积,更是反对:“没水没路,种啥都白搭。”他担心扩大了种植面积,没了地就没了依靠,若遇个灾,这日子可咋弄?

 “从地里刨出‘金子’,这事靠谱吗?”面对村干部的苦口婆心,村民们并不领情。一开口就是:“给我点钱吧,给点钱我就脱贫了……”

 “梯子”搭好了,也得群众自己往上攀才行。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关键就在“激”。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骆延军说,要搬村民心中的“山”,就必须走到农民心里,和老乡打成一片,激发他们的脱贫意愿和干劲。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植优质品种花椒,一定能从地里刨出个‘金豆豆’来。”几番“点石成金”的话,让村民频频点头。

 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变“概略瞄准”为“精准点穴”。市人大机关扶贫队员一头扎进村里,挨家挨户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他们坚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有态度还要有办法,精准之路怎么走

 心里有百姓,不觉苦和累。每到周末,市人大机关同志就来到各自分包的人家,走走、看看、问问。

 零距离听民声,心贴心察民情,问需于民,让世代受穷的村民看到希望。一条条切实可行的脱贫举措、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发展规划,在思想的碰撞中诞生出来,比如:

 ——坚持 “一村一计划、一组一对策、一户一方法”,走开产业扶贫、劳务扶贫、庭院经济“三大战场”;

 ——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铺路打井,调整种植结构、实施产业带动;

 ——坚持以“反租倒包”方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产业得发展。

 脱贫攻坚,一是产业支撑,二是精气神。帮什么?怎么帮?一家一户规模小,办合作社,既有财政奖补,又有金融支持,还能申请项目补贴,特别给力。驻村第一书记王川一和村党支部书记陈建秋一起商量,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一起闯市场。

 “一亩地,一百天,两千元。”专家们掰着指头给村民算账,村民将信将疑。王川一找到贫困户杨滚子,动员他入社。杨滚子嘴上答应,结果第二天又去地里撒了油菜种子。

 能人一带,花椒生金。经过几番劝说,合作社成立了,当年就有10多万元入了账。见到效益,村民的心热起来。“没想到这土里还真能长出个‘金豆豆’!”消息传到杨滚子耳朵里,第二年,他主动要求入社。

 分散的农户组织了起来。经联系,洛阳市一家花椒加工企业也进驻了杨庄村。“南方花椒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率高。我们这地块小,人工成本高,只能错位发展,向品种‘进军’”。在企业的指导下,合作社把流转来的土地做了品种细分,全部更换了新品种。至此,企业跑销售、合作社管经营,从田头到市场,产业链条环环相扣,让群众种上了放心田。

 “还是抱团力量大!”2017年,新品种价格比当地品种高出近一倍。这让跟着合作社干的贫困户,一下子看到了“单打独斗”变“集团作战”的好处。

 龙头企业,合作社、企业和贫困户抱成团、结成链,让山沟沟种出了大名堂。杨庄村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闹忙景象。一大早,在村口就迎头遇到去地的村民。“现在干活有盼头,更有劲头!”说这话时,村民们难掩惊喜。春风化雨,浸心润肺。2017年底,经省市两级考核验收,除几户“兜底户”外整村全部脱贫,村民们幸福感节节攀升。

脱贫攻坚有了支点,但“刻度尺”在哪里

 “村里发展产业,路不通可不行。”路,是杨庄人的“心病”。起初,村干部担心修路要占地,怕村民不乐意。没想到,村民一致举手同意。贫困户孔建斌家门口菜地,修路要占一多半。若在过去,是寸土不让。但这次他当场表示,“村里办大事,我可不能拖后腿。”

 和他一样,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山沟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推土机来回穿梭,轰轰作响,村民们喜上眉梢。“如今路修好了,三轮车顺着水泥路可以一直开到我家地旁。”孔建斌高兴地说,“不仅种的花椒好卖了,出行也方便了,我还再种几亩花椒和菊花呢。”

 雨少,天旱。“靠天收”的日子,让村民望水兴叹。在人大机关协调下,市、县两级水利部门一口气帮村子打了4眼深水井,大大改变了群众吃水难的状况。

 如今,杨庄村借助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通过组组上项目,户户有副业,土地的流转、合作社的成立,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杨庄村变了,贫困群众人均年收入已从当初的2400元飙升至5000多元。

 有路,有水,村民干劲十足。贫困户谢占岭和妻子李琴不等不靠,养起了牛,发展“庭院”经济,两年多光景就摘了“帽”。村子西边的一片空地上,整齐地排列着一排排光伏发电板,采用村委出地,村民入股的模式。此项让村里群众用电不掏钱,月底还有一定分红。

 有位哲人说,世界是个时间轴,每一地、每个人都在同呼吸。在脱贫致富路上,绝不能丢下一个人,这是责任。“陈会家确实困难,一个是糖尿病,一个是脑梗,家里老底儿都掏空了。”当驻村第一书记张峰刚提出将陈会家纳入“兜底户”,群众们一致赞成。

 在张峰帮助下,陈会和老伴除享受低保补助外,还申请到了光伏发电、科技扶贫、电费补贴,失能老人补贴,残疾人补贴,以及健康扶贫、社会捐赠、耕地补贴、新农合补助、养老金等10多项补贴。“感谢人大好干部……”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赵震刚到杨庄村,村民们就围过来感激地说道。

有了精气神,日子越过越带劲

 每天清晨,第一书记张峰准时起身。拿上扫把,往村里的文化广场走去。一个小纸片、一块碎石头都不放过,将整个广场就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了他的榜样,家家户户也收拾得干干净净,门口的柴火堆得整整齐齐。

 张峰是洛阳市人大办公室副主任科员。2018年9月,他接替了杨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职务。“帮扶工作既要解决‘口袋松松’,也要防止‘脑袋空空’。”他的目标是打造新型农村,培塑新型农民,让乡村新貌、文明新风与城市接轨。

 “精神落后比经济贫困更可怕。”在他倡导下,村里修起了文化大院、健身场地,建起了农家书屋。“咱农民,常学习,和谐社会惠乡邻;咱村民,要牢记,弘扬新风记心里……”至此,每到傍晚,茶余饭后的村民们便三三俩俩、或成群结伴来到村文化广场,“草根”大舞台好不热闹。富民、乐民、育民“三部曲”奏响后,村里牌桌少了、书桌多了,迷信者少了、讲文明的人多了。村党支部书记陈建秋说,如今杨庄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一张大红榜,让杨庄村的村民脸上都带着笑。2019年11月20日,大地乍寒。杨庄村却暖意融融,村委会里挤满了前来领取土地流转“红利”的村民。“第一书记”张峰忙得连早饭都没顾上吃。

 “人一旦有精气神,日子越过越带劲。”张峰说,仅土地流转一项就有80多户群众从中受益。在欣喜的人群中,就有贫困户李琴。家里老人是个药罐子,男人在盖房时又砸伤了腰和腿,无法下地干活,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养家。乡亲们说,这家人想脱贫,得等到猴年马月啊!

 “任谁也想不到,俺也能脱贫!”自从土地流转后,她腾出了手。在张峰的帮助下,她靠无息贷款买回了一头种牛,两年下来,一头牛变成了3头牛。“自食其力,苦点累点不怕啥。”今年,她还准备再买上两头牛。

 放下身段,做好普通人;深入群众,做好村里人;耐心沟通,做好自家人。“家里有啥困难?有困难了就要说出来,咱们一起去解决。”“你家孩子到企业里务工适应不……”张峰每隔上两天,都会挨家挨户走走,结合进城务工、种(养)殖等项目,帮助贫困群众解忧排难。

 “过去有困难不知道找谁。现在干部主动到家里听民声、民情。”在杨庄村,许多村民说:“大伙的心扭到一起,精气神可足了!”

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转向“我要脱贫”,再升级成“我有本事脱贫”,村党支部书记陈建秋激动地说,杨庄村的变化,市人大机关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