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阳市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
——2020年12月17日在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
洛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人大常委会:
接到《洛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对洛阳市20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后,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安排我委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审议意见,制定整改措施,切实抓好落实。9月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指导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省部署要求,坚持“戴着口罩抓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大力实施“五提”行动,全市经济发展稳定转好,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洛阳都市圈规划批复实施,副中心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78.8亿元、同比增长1.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9和1.1个百分点。前10个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高于全省2.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2%,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较上半年收窄5.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
一、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一是聚力结构调整。持续实施“三大改造”,全市94.5%规上工业企业改造完成;加快布局新基建,制定出台新基建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实现5G网络中心城区全覆盖;持续优化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到71%,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高于全省6.8个百分点。二是壮大产业集群。“6+3+X”新型产业专业园区建设行动,格力智能产业园中央空调项目一期试产,洛阳大数据产业园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航空航天智创产业园开工建设,中原节能环保产业园、绿色建材产业园、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园等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园区进展顺利。三是激活创新动力。持续实施“双倍增”行动,全市首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80家,新建创新平台(载体)331个。大连理工大学洛阳研究院揭牌成立,电子级高纯多晶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37%,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
二、关于聚力“六稳”“六保”“五提”,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大力实施“五提”行动为突破,实现经济运行填谷补欠、持续向好。一是全力以赴稳企业。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条、金融惠企23条等一揽子政策,深入开展联企入企惠企助企“四企”活动,先后协调解决企业反映问题1718个,各类惠企政策为企业减负61.6亿元。二是全面深化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最多跑一次”事项覆盖率、“一窗分类受理”率分别达96.6%、99.3%和88.6%,均优于全省水平。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行“多证集成、一照通行”改革,实现“准入即准营”。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天以内,自贸片区企业开办时间最快压缩至1小时以内。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评价结果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二位。三是全面扩大开放。深化“三区融合”发展,自贸区160项试点任务基本完成,5项案例入选全国首批典型案例、实现全省零突破;综保区年内可具备封关验收条件。出台支持外贸外资外经企业稳定发展19条措施,前10个月,实际吸收外资28.1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
三、关于扩大内需动力,激发消费活力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强力实施“97183”合理有效投资行动计划,促进消费扩容提质。一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开展“双月攻坚”、项目观摩和集中开工活动,截至10月底,515个省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1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9.2%。围绕“两新一重”关键领域,推动实施重大城建项目,王城大道、瀍涧大道竣工通车,建成翠云峰等城市立交桥15座。加快5G应用,预计年底前全市5G基站总数达5000个。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尧栾西等6条高速、动车组存车场等项目加快实施,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机场三期等项目有望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二是实施消费提力行动。出台《洛阳市冬季促消费“五双”活动行动方案》,开展“花开洛阳”“畅享洛城”“汽车消费季”“豫见快手·嗨在洛阳”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打造老城十字街、洛邑古城等8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西工小街、广州市场等特色文旅商业街区完成改造提升,万达广场、王府井百货2家零售企业入选河南省品牌消费集聚区,央视秋晚成功举办,“古都夜八点”“古都新生活”影响力持续扩大。
四、关于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立足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持续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长效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持续深化“一转三推进”和“九个一”大走访,突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等问题,2574个扶贫项目完工率达100%,2.5万未脱贫人口实现低保保障1.46万人、特困保障3351人。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治水兴水行动,PM2.5、PM10、综合指数、优良天数改善在汾渭平原排名第一,国、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总达标率100%。二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优质林果、杂粮、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已建设28个富硒农业示范基地;持续提升33个、新建20个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带,累计完成投资30.4亿元。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10.7万户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8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保洁长效机制。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全市3011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实现有集体经济收入。
五、关于坚持人民至上,努力改善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持续办好民生实事。59项96件民生实事加快推进,建成城市书房200座、小游园275个、“洛阳乐道”360公里、“乐养居”50个。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已完成改造验收3.2万户,完成39个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任务。二是着力稳定和保障就业。全面落实稳就业举措,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发放各类稳岗补贴6.8亿元、稳定就业岗位19.6万个。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五大专项行动”,服务高校毕业生2.3万人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52.7万人次;办理创业担保贷款16亿元、带动3.1万余人就业。截至11月底,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3万人。三是着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尾矿库、危险化学品等领域排查整治,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六、关于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继承和创新、政府和市场、开放和自主、发展和安全、战略和战术的关系,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把“十四五”规划编制与落实国家战略、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洛阳若干意见、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等深入结合,准确把握“十四五”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战略定位。二是坚持问计于民。开展全市“十四五”规划大调研活动,先后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开展四轮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各县(市、区)、重点企业、社区对“十四五”工作的谋划和建议。组织召开党外人士、基层代表座谈会征求意见,组织开展网上征求意见活动,开设“十四五”规划建言专栏,面向社会各界征求建议。三是加快规划编制。落实《洛阳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加快1项规划纲要、44项专项规划和28个重大研究课题工作进度。目前,已形成规划纲要(初稿),市级各专项规划和县(市、区)级规划编制进展顺利。
总体上看,全市经济保持了较好的恢复发展态势,但还要清醒认识到经济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市场需求未全面恢复。受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疫情避险心理等因素影响,接触型聚集型消费仍受制约,高档消费品类、消费升级类等非生活必需品呈下降态势或增长缓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仍为负增长,占比较大的零售业和餐饮业恢复相对较慢,旅游市场受冲击较大,前10个月,全市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次分别下降49%和44%。二是外贸形势依然严峻。我市外贸结构出口占比较大,低附加值产品较多,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占全市总额的比重仅有20.6%,海外疫情和贸易摩擦对我市冲击更为明显。前10个月,我市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0.9%,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2个和13.8个百分点。三是企业经营依然困难。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据调研,六成中小微企业订单减少,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年均生产成本上涨10%左右,资金紧张情况较为普遍,规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低于规上工业4.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涨幅持续高于出厂价格,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全市规上工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90.07元,高出全省2.91元,同比增加2.26元。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以洛阳都市圈建设为统领,聚焦“六稳”“六保”任务,加快推进“五提”行动,全面深化“9+2”工作布局,确保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副中心城市建设各项措施落地落实,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努力实现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