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1-04-07

——2020年8月26日在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

洛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裴万赢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现将我市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2019年以来,洛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和视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立足实际、科学谋划、狠抓落实,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总体进展

(一)围绕“七大行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梁八柱逐步完善。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的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一是重学习。201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10余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先后召开全市涉农专题会议20余次,邀请专家学者宣讲1000余场次,提升各级干部抓“三农”工作能力水平。二是出政策。先后出台《洛阳市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方案》《洛阳市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细则》《洛阳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行动方案》《洛阳市关于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构建全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体系。三是建机制。成立李亚同志任组长的市委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体系。建立由分管市领导牵头的7个工作专班,分行动、分专项、分项目,推动各专项目标任务落细落实,实现项目落地见效。配套建立《洛阳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工作办法(试行)》,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等7个方面37项具体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选择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围绕特色做活产业,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支撑产业振兴。一是做好“特色农业”文章。按照“粮经作物调比例、主粮杂粮调结构、主粮内部调品种、畜禽产业保供给”的基本思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今年我市夏粮总产24.3亿斤、同比增长10.1%,为历史第二高位。实施“五个百万亩”计划(杂粮、蔬菜、水果、中药材和核桃),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全市蔬菜种植超过104万亩,优质杂粮发展到114.6万亩,水果达到87.6万亩,中药材86.3万亩、核桃达到79万亩。抓好生猪恢复生产,上半年全市生猪存栏量117.88万头,完成省定全年目标任务的102%。挖掘转化富硒资源优势,加快完善富硒产品地方标准和运营体系,辐射带动富硒农业面积21万亩。二是发挥“产业聚合”效应。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抓手,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活力。目前,全市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06家、农民合作社529家、家庭农场98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6个。汝阳县成功进入伏牛山香菇特色产业集群创建区;孟津果蔬、宜阳中药材、伊川富硒小米入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录;洛宁河底镇被认定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孟津县粱凹村、新安县马头村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三是用好“融合发展”渠道。立足我市实际,将“五山四岭一分川”的地理劣势转化成特色产业发展的天然优势,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沟域经济助推农业产业深刻变革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先后打造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带53条,累计完成投资106亿元,平均年产值30亿元,示范带动8.6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省委书记王国生两次莅洛调研沟域经济,对我市发展沟域经济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围绕农旅融合发展,创建A级乡村旅游景区22家,休闲农业3618个,年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1亿元。抓好农产品冷链物流培育,录入省级项目库建设项目322个。提升电商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益农信息社2944个,覆盖全市90%以上行政村;县级电商运营中心和农村仓储物流实现全覆盖,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达到6个、省级3个,15个村(镇)入选阿里巴巴淘宝村名单。四是突出“科技创新”支撑。先后建设标准化基层农技推广站63个。全市小麦、玉米、水稻的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新品种推广应用率达到98%。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研发的超级拖拉机I号为全国发布的首台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

(三)围绕发展培育人才,以“返、育、派”为重点提振人才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快农民培训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村人才开发转型。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达到7.2万人,带动就业达52.6万人。2019年10月,第二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在我市成功举办,我市被评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全市建有各级“星创天地”26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0家)。加强科技特派员、医生、教师、规划师等各类人才派驻帮扶,2019年以来,先后选派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14个、特派员364名,选派400名城市区教师到贫困县支教,派驻450名下乡医师对口帮扶基层医疗机构,“三农”工作队伍不断壮大。

(四)围绕乡风文明培育,“软、硬”并建推动文化振兴。坚持标本兼治、塑形铸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广大农村焕发文明新气象。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1个、省级文明村镇52个,全市文明乡镇占比90%、文明村占比50%。建成11个县级融媒体中心、13个县级文明实践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七个一”达标率96.3%。孟津县卫坡村、新安县土古洞村等25个村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活动在孟津县成功举办。

(五)围绕美丽宜居新农村,“增、减”结合提升生态振兴。坚持规划先行,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抓手,集中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全市编制完成1984个村庄规划,完成率达到93%,嵩县三合村、栾川养子沟村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评选的全国优秀案例。全市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垃圾清零”,村庄日常保洁实现全覆盖,352个村庄实现垃圾有效分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制村覆盖率达到53.5%,农村户厕改造2019年以来完成31.5万户,累计改(建)造90.2万余座。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行生态调控、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实现化肥、农药减量。高标准推进国土绿化,坚持“规划见绿、见缝插绿、提质优绿、协力植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3%,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提升。

(六)围绕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多措并举推进组织振兴。加快构建“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的基层组织体系、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围绕党建引领,全市2703个村(社区)实现“一肩挑”,组织906名新派驻村第一书记入村开展帮扶工作;高质量推进村(社区)党组织巡察,全市3185个村(社区)已巡察2831个;围绕“三治并进”,加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村民会议制度、村规民约、协商工作机制覆盖率分别达到80%、86%、81%;加强法治乡村建设,3个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6个村被评为全省民主法治村,法官、检察官、警官、司法服务官组成的“四官”服务队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加强德治建设,2443个行政村建立了“一约四会”,孟津县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拨云岭等3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围绕服务进村,加快推进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全覆盖,95%的乡镇(街道)和92%的村(社区)开设网上政务服务站点。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网点1482个(其中贫困村531个)、金融服务站1619个、农家书屋2729个、乡村学校少年宫356所,完成134个乡镇卫生院、2674个村卫生室的远程医疗建设。

(七)围绕全面小康“补短板”,持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问题。一是坚持共同富裕,全面提升贫困群众幸福指数。以“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全市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19个贫困村出列、47.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9.1%下降到2019年底的0.5%。在全省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洛阳市位列综合评价“好”等次第一位。二是坚持共享发展,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农村安全饮水有效保障。“四好农村路”省级以上示范县数量位列全省第一,所有行政村实现通客车。农村4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改薄五年规划收尾项目完成,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4400元。三是坚持聚焦改革,全面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着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52%。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96.4%的村(2904个)有集体经济收入,其中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有2274个、1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有1214个。

二、存在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虽然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对标对表全面小康目标,全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

一是农业产业弱的地位尚未根本扭转。2019年全市一产总值为245.1亿元,仅占全省的5.3%。全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分别仅占全省的4.8%、5.4%。农业产业结构还不够优,现代农业技术、产业、资金等要素聚集发展效果不明显,9个县(市)只有3个创建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创建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沟域经济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生态、产业、文化、富民等关键支撑要素还不够强。特色优质农产品不多,缺乏能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特色品牌,市级层面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刚起步,全市“三品一标”总数432个,数量虽居全省首位,但规模小,产品品牌附加值低,大部分农产品尚处于原材料生产阶段。

二是农村条件差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农村地区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其中农村生活垃圾、厕所、污水处理设施短板较为突出。农村生活垃圾“出口”问题尚未完全破解,现有垃圾填埋场高负荷运转;改厕过程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管护现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偏低,全市仍有23个乡镇政府所在地污水处理厂未运行。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较慢,骨干、区域、乡镇、村级四级冷链仓储设施欠账较多,产地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等问题。部分地区不同程度还存在通组通户道路建设水平不高,安全饮水工程管护不到位。城乡均等化水平不高,农村教育、医疗资源、养老服务等方面服务保障水平同城市比仍有较大差距。

三是农民收入低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受基础条件、传统思维、知识水平、收入渠道、市场变化等因素制约,农民在致富增收方面面临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就业创业能力不足、增收途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等困难和问题。201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973元,低于全省191元、全国1048元。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2.58,高出全省0.33,距2025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三、下步打算

下一步,洛阳市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两大重点任务,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沟域经济为抓手,持续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收官战,持续发力乡村治理、城乡融合和农村改革,加快推动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全市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以稳定脱贫成效和完成剩余脱贫任务为重点,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把“抓脱贫”与“防返贫”结合起来,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剩余9个贫困村、2.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二是以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要抓手,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优质林果、杂粮、瓜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六大特色产业,每个县(市、区)选准1—2个农产品作为主导产业精准布局,打造“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持续推进53条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带提质,沟域经济总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推动市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建立运营“洛阳源耕”市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积极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年底前创建3个省级和7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栾川、嵩县、汝阳道地中药材,新安、高新樱桃,嵩县、汝阳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打通田间地头和物流园区的联系。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栾川)建设,创建一批淘宝村。大力发展智慧“三农”,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力争尽快上线。

三是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以垃圾分类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为突破口,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现20%的村庄垃圾分类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2%,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85%;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抓手,突出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治水兴水行动、抓好国土绿化和农业绿色发展,加快修复农村生态环境。

四是以“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为抓手,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强化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河洛党建计划”,开展“五星支部”建设,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先导,建强基层治理体系,实现基层协商工作机制行政村全覆盖,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组织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万场宣讲进基层”、“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等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年底实现85%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一约四会”。平安乡村动态保持在85%以上,法治乡镇、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覆盖率超过50%;以基层政务服务一体化为重点,建强基层服务体系。

五是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着力补齐城乡融合发展短板。坚持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城乡发展理念,年底实现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0%以上。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完成300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农村老年幸福院、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进度,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

六是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抓好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用地经营权流转率达到60%。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分别达到420家、600家和100家;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全市行政村集体经济清零,其中80%以上达到5万元以上,50%以上达到10万元以上。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