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阳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 和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2-02-13

关于洛阳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

和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2年2月12日在洛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洛阳市财政局

  一、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2021年预算收支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

  (1)全市收支情况。汇总全市各级人代会批准的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初预算合计410.6亿元,执行中市级和部分县区按程序调减收入预算15.8亿元,调整后收入预算为394.8亿元,实际完成397.9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00.8%,同比增长4.8%(高于全省增速0.5个百分点)。年初支出预算合计604.3亿元,执行中因上级新增转移支付补助、省转贷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等,支出预算调整为715.6亿元,实际完成641.7亿元,为调整预算的89.7%,同比下降6.9%,主要是根据上级最新政策要求,列支方式由权责发生制调整为收付实现制影响。

  (2)市级收支情况。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21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初预算为96.1亿元,执行中按程序调减收入预算8.5亿元,调整后收入预算为87.6亿元,实际完成89.7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02.4%,同比下降1.1%。年初支出预算148亿元,执行中因上级新增转移支付补助、省转贷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等,支出预算调整为188.3亿元,实际完成174.9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2.9%,同比增长14.6%。

  2.政府性基金预算

  (1)全市收支情况。汇总全市各级人代会批准的2021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年初预算合计363.1亿元,执行中部分县区按程序调整收入预算0.6亿元,调整后收入预算为363.7亿元,实际完成263.2亿元,为预算的72.3%,同比下降18.5%。年初支出预算合计395.4亿元,执行中因上级新增转移支付补助、省转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出预算调整为493.3亿元,实际完成297.5亿元,为调整预算的60.3%,同比下降19.5%。主要是全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收,安排的支出相应减少。

  (2)市级收支情况。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21年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年初预算为250.2亿元,实际完成166.6亿元,为预算的66.6%,同比下降23.6%。年初支出预算248亿元,执行中因上级新增转移支付补助、省转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返还城市区征迁补偿支出等,支出预算调整为128.9亿元,实际完成110.7亿元,为调整预算的85.9%,同比下降19.1%。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1)全市收支情况。汇总全市各级人代会批准的2021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年初预算合计4.6亿元,实际完成1.8亿元,为预算的39.7%,同比增长37.1%。年初支出预算合计4.2亿元,执行中调整为2.1亿元,实际完成1.3亿元,为调整预算的61.3%,同比增长61.9%。

  (2)市级收支情况。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21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年初预算为9280万元,实际完成9580万元,为预算的103.2%,同比增长15.9%。年初支出预算9280万元,执行中调整为6405万元,实际完成6405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0%,同比下降3.1%。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21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年初预算160.6亿元,实际完成168.6亿元,为预算的105%,同比增长11.3%。年初支出预算153.2亿元,实际完成152.5亿元,为预算的99.5%,同比增长3%。

  (二)政府债务情况

  省财政厅核定我市2021年政府债务限额778.1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383.1亿元,专项债务限额395亿元。2021年全市政府债务限额中,市级政府债务限额322.5亿元,县区政府债务限额455.6亿元。截至2021年底,全市政府债务余额合计629.9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279.7亿元,专项债务余额350.2亿元;市级政府债务余额274.3亿元,县区政府债务余额355.6亿元。

  2021年,省转贷我市地方政府债券150.3亿元(含再融资债券40.2亿元),其中市级58.8亿元(含再融资债券17.5亿元)。全市政府债券还本付息68.4亿元,其中市级28.5亿元。

  上述财政收支和政府债务数据均为快报数,待省财政批复市县决算后还会有所变动,决算结果届时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批。

  (三)落实市人大决议与主要财政工作情况

  1.支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

  4.创新财政管理方式。

  二、2022年预算(草案)情况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态势和国内外形势,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预期按6%安排,高于全省增长预期1个百分点。各县区将结合自身发展情况确定收入预期增幅。

  (一)2022年市级收支预算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8亿元,同比增长5%(剔除区划调整后原吉利区收入入库级次变更影响),其中税收收入59.4亿元,非税收入25.4亿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上上级补助收入、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142亿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10.2亿元,加上预计省返还彩票公益金0.7亿元、政府专项债券10亿元,上年结转资金18.2亿元,减去调入一般公共预算20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219.1亿元(含预计返还城市区征迁补偿支出138亿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1亿元,主要为利润收入;减去调入一般公共预算0.7亿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安排1.4亿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80.4亿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安排157.4亿元,当年结余23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75.5亿元。

  (二)2022年主要支出政策

  2022年,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在安排“保工资、保运转”支出基础上,统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资金272.3亿元,重点安排以下支出:

  1.推动产业创新及高质量发展。安排3.6亿元,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做强做优产业支撑。

  2.打造平台型创新城市。安排210.1亿元,加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数字经济等建设力度,完善“三纵三横三环”高速路网,加快构建“四纵四横”中心城区快速路网;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标准建设;加快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实施青年就业创业工程和青年安居保障工程,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3.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安排4.7亿元,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强化要素协调保障;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强力推进精准招商;强化高效金融供给;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4.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安排8.7亿元,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深化“三清两建”;持续壮大“乡贤经济”;深入推进“乡村运营”;加快推动“集镇建设”;积极推行“三变”改革;开展“两清一护”专项治理;推动农村公路提质升级。

  5.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安排1.3亿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用好新媒体平台,承办好省十四届运动会,提高城市营销水平。

  6.加快美丽洛阳建设步伐。安排5.3亿元,推进落实双碳战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加强伏牛山区生态保护;高标准实施国土绿化行动。

  7.建设更高品质的幸福洛阳。安排22.1亿元,稳定就业促进创业;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健康洛阳;健全完善养老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兜住兜牢安全底线;做好粮油物资储备工作。

  8.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安排16.5亿元,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常态化开展“三个一批”活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用心用情联系服务群众;支持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三、改进和加强预算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落实落细各项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减税降费政策。坚持产业为基和创新引领,大力培育涵养优质财源税源。强化对教育科技、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保障。管好用好直达资金,确保直达资金更好发挥惠企利民实效。加快政府投资基金投资进度,支持扩大有效投资。

  (二)强化预算刚性约束。推进零基预算改革落地实施,持续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做到精打细算、严控开支、节用为民。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支出管理,做到无预算不支出、先预算再支出。加大结余资金收回和结转资金消化力度,避免资金沉淀闲置。

  (三)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加大地方政府债务管控力度,足额列入年度预算,并及时偿还债务本息。统筹各类资金资源,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

  (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配合做好省财政直管县改革相关工作,充分激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推动财力尽可能向城市区倾斜,同步下放事权责任,推动管理力量下沉,实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探索建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机制,支持南部四县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实现高质量发展。

  (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加强预算收支和资金核算全流程的监督管理。综合运用“互联网+监管”、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强化政策跟踪问效,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