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人大:让绿色成为美丽洛阳动人底色
洛阳人大:让绿色成为美丽洛阳动人底色
今年夏天,注定是洛阳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的又一个全新起点。
洛阳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围绕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专题询问。自此,无论是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还是年度环保目标完成情况,关注整体环境质量,落实环境报告“年检”制度,成为市县人大的“规定”动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的一年,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上承国家意志,下应民声民意,发挥职能优势,主动担当作为,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奋力书写“人大答卷”。
久久为功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陆浑水库因为是洛阳重要的饮用水的水源地,而被很多人称为洛阳的“水缸”。
“此次修订进一步明确了水源地保护相关部门的职责,增加了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细化了水源保护区的禁止行为,并在罚则中加大了处罚力度,细化了处罚情节和幅度,增加了违法成本……”2019年11月,在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新修订《洛阳市陆浑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得到高票通过。这份“成绩单”是水源地保护攻坚战的丰硕成果,其背后留有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多年的监督印记。
从2006年组织视察陆浑库区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始,此后,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就陆浑库区相关整治问题通过执法检查、专题审议、民主恳谈、工作对接、专题询问等多种方式连续开展监督,助力市县两级政府逐步破解库区养殖、企业排污、库区迁建等治理难点。仅2019年,市人大相关负责人赴库区现场调研就有6次。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按照防治并举、保护优先的原则,继续加强陆浑水库水源地环境治理,切实提升水质、修复生态环境、保障水源安全,确保水质不降级并持续好转、生态不退化并持续改善”。
落细落小让垃圾成为“有价物”
垃圾分类处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2018年以来,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将“垃圾革命”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并落实代表小组进行“一对一”监督。同时,还首次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理能力建设工作纳入重点监督议题,在相关部门的努力和人大的助推下,全市实现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并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迈出实质性一步。
然而,硬件虽然逐渐齐全,但群众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工作实效。为破解源头分类难题,市县两级人大广搜资料,并与周边先进省市进行沟通交流,就如何做好垃圾源头分类的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
在孟津区郭庄社区垃圾中转站,区人大被管理员提出的“购买垃圾”的概念吸引,并召集相关部门就该概念进行专题研究。调研组与外包企业一道,借鉴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原理,按照“让每一个参与分类的人都能受到激励”的理念,精心设计“所有垃圾分类有偿回收”新模式,推出郭庄首家“生活垃圾兑换超市”,以“垃圾换积分,积分换商品”的形式,受到当地村民的热情支持。
层层发动让美丽成为“新常态”
河畔绿树葱茏,水面波光粼粼,白鹭翩翩起舞……6月19日下午,正在洛浦公园散步的市民乔亮忍不住拿出手机,用镜头记录下眼前的怡人景色,在微信朋友圈里为我市悄然增多的碧水蓝天点赞。
“如今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人人绕道而行的臭水沟已经变成大家休闲锻炼的小游园了。”市民白德玉对家门口的大明渠治理赞不绝口。他的感受,是洛阳市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必然结果。
近年,市人大常委会将“绿色洛阳”建设作为人大监督的重点,组织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动员市县两级人大全面开展生态建设视察调研。洛阳市各级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着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五大行动”,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一项项措施助力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舒展在群众面前,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
绿色,正在一步步成为美丽洛阳的动人底色。截污治污、河道治理、引水补源、游园湿地、沿河棚改、路网建设……百余项综合治理项目在河洛大地全面铺开,各县(市)区按照分配任务扎实推进,针对重点项目建立台账、细化节点、专人专班、挂图作战,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投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洛阳市将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常在、碧水长流的美丽洛阳,如同一幅壮美生态长卷,徐徐展开,而这幅长卷的底色,是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