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背后的立法守护

2023-07-04

图片

  

中华文化五千年悠悠岁月,留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考古像缓缓打开一部珍贵的历史画卷,展现古往今来文化的变迁和魅力。

  

3月28日揭晓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南三项位列其中。“每一铲,每一个探方,每一次调研和勘探,都是向探寻‘最早的中国’迈进一步。”经过多年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发现了“井”字形城市主干道路网络,这一瞬间,就已穿越千年。

  

“如何让过去拥有未来”“如何通过法律保护延长历史轴线”。2022年7月27日,《洛阳市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报请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查批准,通过立法保护“最早的中国”,让二里头遗址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图片

  

  

二里头遗址博物馆

  《洛阳市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明确了明确七类禁止行为,包括禁止刻划、涂污、损坏文物;损毁或者擅自移动保护标志和界桩等,切实立法保护“最早的中国”。

  

自去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条例默默守护着二里头遗址,静候考古人员用一把手铲,叩问文明之源。

  

“从2020年秋季至今,我们在这里发现了向北延伸的200多米道路,还有宫城北侧道路上的门道、宫城以西区域围墙的东南拐角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介绍,这意味着二里头都城可能不止此前考古发现的“九宫格”布局,而是由更多的“网格”组成。

  

原来3800年前就已有了“网格化”管理,这不禁让调研现场人员有了历史照进现实的感觉。

  

如何让坐等法规草案‘上门’,变为主动‘走出去’,真正让原汁原味、田间地头的建议,被采纳写入地方法规”……

  

带着这些问题,洛阳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偃师区调研基层立法联系点和备案审查工作。

  

序屡春分,万物萌生。在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调研组详细了解偃师区文物局基层立法联系点成立以来的工作开展情况。

  

立法保护“最早的中国”,只有“接地气”的法规,实践中才能行得通、真管用。“在遗址保护范围内已经存在的影响文物安全或者与遗址历史风貌和周边环境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逐步治理或者依法拆迁。”偃师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宇杰回顾起《洛阳市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征求意见情况时说道,这条刚性条款,就是在偃师区文物局立法联系点座谈会时被写入条例之中。“对加强二里头遗址的保护和管理,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宇杰说道,《洛阳市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鼓励开展与二里头遗址相关文化交流、文艺创作、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活动,在确保遗址安全的前提下发展遗址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在偃师区检察院召开的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就加强立法联系点工作“把脉问诊”、寻找“良方”。“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杨劭春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只有深深扎根基层的肥沃土壤,不断滋养,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要切实发挥联系点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创新机制、拓展功能,促进立法联系点更好地“接地气”“通天线”,打通人大立法通往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使立法走进寻常百姓家。要汇聚民意、集中民智,促进地方立法工作更紧密地聚焦于群众关心的热点、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心、落脚于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要加强二里头遗址的法治保护,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国第一个王朝闪耀星辉。(张艳艳李劲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