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里的明灯只为这场“盛宴”

2023-07-04

  “外面温度很低,大家相聚很暖,观念交汇很融”。2月12日23点05分,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办公楼三楼上依然灯火通明。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杨劭春主持召开了“洛阳味道”立法工作论证会后,又组织市人大法工委的同志们反复研讨,此时此刻依然气氛热烈。

  清茶一杯,资料一沓。工作人员悉数回忆整理起持续近五个小时的座谈中,与会人员围绕“洛阳菜传承与发展”立法名称的确定、立法方向及需解决主要问题而进行思想交汇的成果,如数家珍......

  会议刚开始,餐饮业的“老味道”如何度过自己的“寒冬”,寻找继续生长的养料?就成为与会人员热议的焦点。

  “我市餐饮业普遍存在着品位不高、档次低,品牌建设和保护不足、传统技艺传承创新支持力度不够等突出问题,很有必要围绕打造‘洛阳味道’,制定地方餐饮传承与发展条例。”为何为“洛阳味道”立法?洛阳市餐饮协会会长卫正欣开门见山、直切主题的话,引起大家共鸣。

  “大量的餐饮经营主体和蓬勃发展的预制菜企业,在‘稳定市场主体’‘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为洛阳‘菜’立法,也是为人立法,为消费立法。”中原大工匠牛恒林谈兴正酣,“制定出台洛阳菜传承与发展条例,将是一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法规,既促进餐饮业持续健康发展,稳定经济,也保障和改善了民生。”牛恒林说。

  立法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但如何做到针对问题立法、立法解决问题?大家更是直抒胸意。

  “隋炀帝与蟹粉狮子头、武则天与牡丹燕菜水席宴……古都洛阳的美食故事一桩又一桩,‘洛阳城’几度成为‘美食城’的代名词。我觉得此次立法重点,既要在传承和保护好洛阳已有的‘老味道’作文章,更要在突出‘新味道’不惜笔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劭春说。

  他认为,“美食竞争力”将是不可忽视的“硬实力”,而标准化、品牌力、生活品质和“烟火味”将是餐饮美食业发展及打造城市新名片的关键环节。

  对他的这一说法,中原名厨、河洛大工匠卢跃青坦言:“随着时代的演进,‘老味道’若不发展,必将逐步走向没落、慢慢退出‘餐食舞台’。如何寻找出适合百姓口味的‘新味道’,是他一直思考但还未解决的难题。”他说,许多过去的老味道,要么是严重不符合现代人健康的需求,要么是随着工匠人的消失而消失,是保留还是顺其自然,这也是经营者需要考量的问题。

  卢跃青一语中的。打开搜索引擎,扑面而来的都是城市的老味道消失的字眼。在全民美食以味取胜的今天,满足新生代消费主流人群的味道新需求,投其所好已成了好多商家的做法。

  “老味道”到底是指的什么?对“老味道”我们又该持有何种态度、进行怎样的思考?是任其消亡还是传承和保护?……在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主任蒋智涛的眼里,“老味道”是一种传承、一种文化、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既有商机,也需要焕发生机。

  他说,老味道是儿时的记忆,家乡的情怀。“这种味道,一辈子都忘不了。”“买的是一份情怀。”他认为,老味道不仅不土,而且很经典和悠长。当然,也不否认,个别“老味道”也会为变异的味道而令人失落惆怅。

  他举例,比如在武则天时期贵为宫廷宴席的“水席”,而今在现代年轻人的“味蕾”中已不再是“美味佳肴”。但那些改良版的“新味道”,正受到年轻人的宠爱。

  作为80后的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科副科长李劲鸣说:“80、90后群体已成为当今餐饮市场的消费主力军。”对于“老味道”有新诉求,他认为,要让传统餐饮融入“新国潮”,以国潮“出圈”助推传统美食文化传承。

  “要用立法者的匠心传承‘老味道’,发展‘新味道’,”同是80后的市人大法工委法规科科长张玲说,要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弘扬河洛传统餐饮文化,推进特色餐饮创新,促进洛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如果‘新’‘老’分离,我们在立法中可能会面临着一种‘尴尬’。”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康凌香表示,“新”与“老”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即便新味道再好吃、再现代,如果没有年轻化符号,没有多元化趋势,也会后劲不够、人气不足。

  “我们要通过对‘洛阳味道’立法,扩大洛阳餐饮文化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杨劭春最后表示,促进餐饮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既留住老洛阳“底片”,又打造新洛阳“客厅”,实现“一县一区一品”,提升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以“小切口”立法做好民生大文章。

  事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虽然与会人员研究的方向不尽相同,但在论证中都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随着辨析的深入,观点的交汇,研究领域的不同造就的不同视角、不同思路,引发了思想的碰撞,生出许多绚烂的智慧火花。

  市人大机关大楼连续数日深夜里依然通明的灯光下,我们仿佛看到“立良法而促善治”,造福一方的明丽之光映衬中,一部带有“香味”的法规正热气腾腾地款款走来……(李现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