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民呼我应”开出乡村振兴“幸福花”

2023-09-19

  “门前道路积水问题代表了解后就立马解决了,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出行问题了!”“家门口就能上班,还学习了新技能,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堵心事变成顺心事、空心村变实心村、脏乱差变净畅美,孟津区常袋镇常住人口2万多人不算多,但让老百姓“生活在这里很幸福”。

  这一变化,源于干群同心齐奋斗,也是常袋镇人大代表用务实担当书写的“履职答卷”。从收集民意到建言献策、从身体力行到示范带动、从被动执行到主动作为,常袋镇人大通过构筑代表履职“主阵地”,将代表的宣传、协调、领航、监督等作用融入到乡村振兴各个领域,实现了人大工作与党委工作同向同步、同频共振。

  “幸福驿站”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走进常袋镇常袋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接待室、议事室、学习室等一应俱全,履职制度、活动计划、工作动态等内容一目了然。不仅是常袋社区,在常袋镇的19个村和社区,都有着这样的联络站,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

  “车位难找,一有集会就没地方停。”常兴路与世纪大道是常袋镇的主街道,交叉路口每隔几天就会“堵”一次,便民路俨然变成了“堵心路”。“代表们搜集到问题后,在积极反映和建言献策下,全镇主街道都重新规划了停车位。”常袋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科学规划,常袋镇新增机动停车位50多个,集会期间开车通行时间从原来的10分钟缩短到3分钟,推进了文明城镇建设。

  “路通畅了,生意也会更红火。”在常兴路开餐馆的老板说,便捷的出行环境,一定会给餐馆带来更多的人气和财气。

  在代表们的努力下,群众生活幸福感越来越高。今年以来,常袋镇人大代表搜集发现问题9条,提出意见建议9条,解决答复9条,共为民办实事87件。联络工作站让代表有了“家”,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学习交流、视察调研、接待选民等活动,积极发挥“宣传站、民意窗、连心桥、监督岗、大课堂”的功能,联络站成为了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幸福驿站”。

  “先行者”破解发展的瓶颈难题

  近几年,姚凹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资产由5年前的3.1万元增长到目前的21.2万元。“村集体经济单通过中药材加工车间租赁提升是有限的,村集体想扩大业务范围,但受到了合作社经营领域的限制。”姚凹村党支部书记姚艳涛,是镇人大代表,也是返乡创业的乡贤,深入研究政策,依据自己在外多年打拼的经验,建议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或成立有限公司,解决发展难题。

  在姚艳涛的提议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成员成立了公司,吸纳了周边劳动力25名、机械8台,通过培训修剪花木的能手,打造了一支园林绿化专业队伍,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公司项目收益分配比例70%用于支付群众工资费用,剩余30%归入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今年5月,公司成立后第一次为员工发放薪金,老百姓都乐开了花!

  “我相信,有了这个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发展会越来越快,农民的钱包会越来越鼓,共同富裕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姚艳涛脸上洋溢着希望。“党支部+合作社+公司”的经营模式,将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衔接挂钩,还把党支部的组织引领功能、合作社的经济优势和村发公司市场有机融合,人大代表、乡贤示范引领作用被充分发挥,有效地激发了乡村振兴活力。

  “金点子”助推农文旅的融合发展

  “作为代表,不仅要解决群众当下困难,也要关注全镇未来发展!”今年以来,常袋镇人大着眼农旅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地域文化特点和特色产业资源,充分发掘文化内涵,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建议,持续献良策、出实招。

  常袋镇拥有涧北区委旧址、清代古民居、东地石榴、姚凹中草药等农文旅资源,如何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是常袋镇人大关注的重点。常袋镇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组织有关部门、人大代表、相关专家等组成调研组,采取访、问、查、寻等方式走访了解全镇农文旅点位,全面解析常袋镇农文旅资源情况和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人大代表倾力建言献策,指出“资源整合、品牌塑造、产品开发”的工作方向,提出打造体育小镇、半坡村红色教育基地、姚凹中草药研学基地、洛阳石榴公园等农文旅产品建议,推出“常袋好物”品牌,扩大软籽石榴、大樱桃、优质葡萄等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形成常袋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态势。

  在镇人大的监督跟进下,培育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个,打造乡旅产品8个,推出马岭村、姚凹村、酒流凹村文旅融合体验路线1条。乡村人气不断聚集,乡村产业业态持续扩大。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常袋镇人大把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要求贯彻到代表履职的全过程各方面,聚焦“关键小事”,助力“民生大事”,赋能乡村振兴,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孟津区人大常委会通讯员毛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