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好党与百姓间的“连心桥”
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提出的373件建议代表直接反馈满意率100%;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代表率先开展联系基层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活动;全市227个代表联络站“建管用”升级,1.2万名五级人大代表编组进站;创新设立“人大代表工作站+流动工作站”……
2023年,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加强“四个机关”建设,围绕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这个重点,认真落实完善统筹机制、提升履职能力、丰富履职活动、规范履职管理、强化议案建议办理等五项任务,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推动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提质增效。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六个表率作用”,创新代表工作方式方法,加强代表履职监督管理,激励代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进一步提升市人大代表学习培训、视察调研、依法监督、建言献策、联系群众等工作能力,制定了《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二十六条举措》。同时,制定了市级领导进站、代表履职管理、代表工作统筹协调、“五联系”、专业代表小组、“人大代表走洛阳”、流动工作站、“面对面”等8项制度,对《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二十六条举措》进行细化落实,让人大代表更能经受人民监督、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推动代表工作质效不断提升。
“一系列制度的出台、机制的建立、措施的跟进,切实增强了人大代表为民履职意识和积极履职意愿。”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委有关负责人说。
“代表回家,民声落地。”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代表联络站、代表工作站两大平台体系建设,全面启动代表联络站完善提升;创新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建立代表工作站16个,在乡镇(街道)建立县区人大常委会派驻代表工作站,坚持因需而设、因事而动,设立人大代表流动工作站;将线上人大代表工作(联络)站嵌入邻里中心、乡里中心等群众聚合地,使之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站”、听取选民群众意见的“民意窗”、为民排忧解难的“连心桥”、代表履职行权的“监督岗”和学习交流的“大课堂”。
去年以来,市级领导带头带动各级代表进站1.28万人次,与人民群众面对面沟通互动、近距离听取意见建议,接待群众2.86万人次,收集意见建议2967条,已推动解决问题2469个。
“确保市委中心工作在哪里,人大常委会重点工作就在哪里;人民群众关注点在哪里,工作站就流动到哪里。”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全省首创设立人大代表流动工作站,进一步提升监督针对性、有效性;与城市区人大联动设立加装电梯、“飞线”治理流动工作站,推动相关决定落地落实。
进车间、看生产、问市场;进农家、访民情、解民忧……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开展全市五级人大代表“我参与、我代言、我献策”的“人大代表走洛阳”主题活动。代表们通过视察、调研、暗访、走访等方式,深入基层一线,广泛听民声、察民情,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此外,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深化代表对专委会、常委会工作的参与,进一步完善“五联系”制度,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和要求落实到人大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常委会组成人员更广泛、更深入、更及时有效听取、汇聚意见建议,为依法履职夯实基础;常态化开展人大代表与国家机关负责人“面对面”活动,搭建人大代表与政府部门沟通交流平台,使人民群众通过“全天候联系”实现“全过程参与”。
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代表们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建议373件,建议数量创历史新高。
民声有回应,良言变良策。代表建议内容紧扣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紧扣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重点鲜明突出。针对“提升乡村便民服务水平”的代表建议,相关负责人多次带队实地查看,多次召开推进会,细化研究政务服务涉及的人员、场地、事项办理、帮代办服务等具体工作对策。目前,全市已建成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188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3140个,下沉乡镇(街道)可办事项230项、村(社区)可办事项79项。
“代表建议办理要有速度、有力度、有温度。”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办理代表建议过程中,相关单位提高办理效率,改进代表建议提出、办理、反馈各环节工作,支持代表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代表建议在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提”“办”“督”“效”良性循环,为加快推进现代化洛阳建设贡献力量。(李现森 相兴娜王玮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