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声”定“民生” 让民意变“满意”

2024-08-14

  373件建议代表反馈满意率100%;227个代表联络站“建管用”升级,1.2万余名五级人大代表编组进站;创新设立人大代表流动工作站,组织开展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面对面”活动……

  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在践行“人民至上”实践中,将听民意集民智体现到人大工作“全链条”,最大限度寻求民主的“最大公约数”,书写了一份老百姓满意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答卷。

  

让立法从“民意”中汲取智慧

  关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保护的对象应当包括哪些?周边建设控制地带应该怎样管控?怎样利用关林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

  洛阳关林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信俗”保护单位。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开门立法”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从立法项目立项到法规草案审议,从草案起草到评估论证……围绕制定一部与关林地位相称《洛阳市关林保护条例(草案)》,夜深了,市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三楼会议室仍灯火通明。持续了近五个小时的座谈会,依然谈兴正浓。

  从“民意”中汲取立法智慧,在“民心”上考量立法内容,让立法获得更大公约数。“顶层设计的每个细节都关乎执行的方向”“法规起草部门在设计条款时,必须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广泛征集民意、汇集民智。”一杯清茶,一沓资料,常委会主要领导和法律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等正在进行热烈讨论。

  “基层立法点最大的特色就是‘赋能’,将群众意见建议‘直传’立法机关,同时传播法言法语、法治思维,让它们融入生活。”基层立法联络员、河南中冶律师事务所张彦立说。

  作为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首部地方性法规《洛阳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从立项开始,就紧盯关乎民生福祉的难点热点,充分发挥各基层立法联系点“前哨”作用,“线上线下”征集民意民智380余条,召开了7次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深入到13个居民小区走访调研、面对面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该《条例》颁布后,有效破解老旧小区物业服务不到位、监管责任不清晰等问题,倍受市民热议关注。

  一朵花的命运与时代相伴。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促进和推动牡丹产业发展?开会、调研、酝酿、座谈、讨论……面对这个前所未有的“首创”,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纷纷打破思维束缚、部门界限、层级限制,上下一体、横纵联动、高效协同,形成了合力共推的整体格局。2024年1月1日,《洛阳市洛阳牡丹保护与发展条例》(简称《条例》)颁布施行后,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我的建议被写进了《条例》中,这次体验十分难忘。”说起自已的建议被落实到法条中,洛龙区开元路街道办事处天元社区立法联络员王蕊感到“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天元社区是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该立法点除完成了加装电梯、“飞线”治理建议征集外,还参与了《关于规范物业服务收费管理的决定》《关于邻里中心和乡里中心建设的决定》意见征询会等,提出的11条建议全部被采纳。

  有话就要好好说、大胆说,这是洛阳人民的深切感受。“当原汁原味的‘土语土言’变为‘法言法语’,民意的触角已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基层中。”为把群众的“金点子”变成立法的“金钥匙”,今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立法研究中心,同时将过去1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增至30个,并通过网上征集建言等,更加广泛收集群众的“好声音”。

  “《条例》的制定,背后是群众集思广益的结晶。这让我们获得最大的尊重。”看着自己的“大白话”被写进法规条文,大伙儿十分激动。

  

将“民意”贯穿人大监督全过程

  人大监督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如何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于监督的全过程,频频出手、持续发力?

  “市委关注重点在哪里,人大监督就跟进到哪里,人民群众期盼在哪里,人大监督就推进到哪里。”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突出监督重点,让人大监督更接地气、更贴民心。

  坚持开门监督。把人民群众的关切作为人大监督的着力点,倾听民意、集中民智、问计于民。为切实听到原汁原味的百姓声音,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完善《洛阳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40余项监督制度。

  “开门监督、广纳民意,可以使人大监督更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增强实效。”如,正在进行中的市县乡人大联动开展古树名木保护执法检查,就是充分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紧扣保护资金使用、保护措施落实等法律规定,建立“清单制”,逐条对照检查,推动监督具体化、精细化、实效化的一个实例。

  坚持问题导向。“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用法律的武器护卫水清岸绿,提升百姓幸福感”。在这方面,开展的黄河保护法贯彻实施暗访检查堪称典范。按照“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检查什么问题,哪里问题突出就去哪里检查”的要求,制定暗访监督办法,通过“暗访+”模式,随机抽查不打招呼、直奔现场,发现了许多法律实施中的深层次问题。自2023年2月以来,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以及各位副主任率先垂范,仅开展黄河保护法贯彻实施暗访检查一项就达55次。

  坚持全流程监督。“拓宽监督‘纬度’,延伸监督‘经度’,建立监督工作全流程管理机制,形成人大监督工作闭环。”据介绍,去年以来,结合重点项目、重要议题开展视察、调研、座谈等100余次,推动、督促整改问题380余个。市县乡人大联动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安置房建设等监督工作12项。

  坚持专项监督。在全省率先推出监督事项满意度百分制测评全覆盖,创新开展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初审意见满意度测评,探索建立第三方参与人大监督工作长效机制,特别是探索设立的人大代表流动工作站,保证人大监督工作监到点子上、督在关键处。

  提升民意分量,增强工作质量。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规范执法问题,今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设立18个各级人大代表流动工作站,开展为期5个月的交通规范执法专项监督。监督中,各流动工作站常态化邀请群众代表“想法子”“出点子”,参与了监督全过程。

  

代表工作站架起民意“连心桥”

  每月20日,是洛宁县的“代表日”。这天上午,市县两级人大代表曲焕平便早早来到了底张乡下高村代表联络点,围绕群众身边“关键小事”,和村干部一道解决群众的烦心事、忧心事和揪心事。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收集群众的“微心愿”,才能办好群众想要办好的事情。代表工作站是各级人大代表履职的平台载体,也是人大代表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重要阵地。

  “大家都是邻居,各退让一步,以后见面不伤和气。”在市人大代表潘丹勇的调解下,两名因在小区内停车闹矛盾的居民,在洛龙区开元路办事处代表联络站内握手言和。线上联系群众387人,线下走访群众106人,解决实际困难27件,化解矛盾纠纷13起……潘丹勇的履职日记,记满了他深入一线的所思所想所感。

  走进新安县铁门镇刘杨村卫生室,正在等待做艾炙、针炙的村民络绎不绝,艾香氤氲,其乐融融。“我们最期盼能引进中医。”2024年3月,村民杨志红无意中的一句话,被村“网格员”、镇人大代表杨万标记通过“网格单元体系”上报镇人大。很快,中医诊疗服务就走进了刘杨村卫生室。

  上下楼,是居民出行的“第一步”,也是回家的“最后一步”,与居民的幸福感息息相关。然而,这一惠民之举在现实中推进起来难度依然不小。

  群众的“烦心事”,不光堵了群众的心,也牵动着各级人大代表的心。2023年9月,洛阳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决定》。尤其是《决定》明确“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参与表决,只要其中有四分之三以上同意即可加装电梯”,不仅体现公平,也扫除了“一票否决”的羁绊。

  “田间地头的民主实践,最接地气!”如何让履职“小阵地”释放发展“大能量”?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探索将代表工作站嵌入行政服务中心、邻里中心、乡里中心等群众聚合地;推行的“扫码亮身份”工作,让代表“总在线”,履职“不打烊”;“三级代表联络站+两级代表工作站”、“线上工作(联络)站+线下工作(联络)站”、人大代表流动工作站正成为民生工程“加油站”。

  还有,洛龙区推行的“人大代表晚间接待选民”工作机制,让代表接待选民的时间从白天延伸至晚上,既解决群众反映问题“不太容易找得到代表”的难题,也密切了代表与所在选区选民的联系。

  洛宁县推行群众“码上说”,代表“马上做”工作法,创新设立了产业代表工作站,让群众通过扫码向人大代表反馈意见,并通过平台将最终处理结果反馈给群众,全覆盖的全过程民主网络,让民意表达更畅通、更便捷。

  “进得了门、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有了烦心事咋办?”“去工作站找代表”,如今已成为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一种方式,让群众家门口的幸福触手可得。(李现森 相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