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综述
2024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是洛阳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是加快推进现代化洛阳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市人大常委会守正创新、笃行奋进的一年。
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紧扣中心大局、紧系民生关切、紧聚代表合力,扎实做好立法、监督、代表、新闻宣传、自身建设等各项工作,用心用情用力书写“四个满意”履职答卷:制定法规3部,作出决定8项,开展监督项目45项,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17件,办理代表议案3件、建议402件,组织开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讲200余场,召开新闻发布会3场,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00人次……在这份答卷里,有助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格局,有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担当,有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情怀,有聚力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汇聚了全市人大系统和各级人大代表的智慧力量,展现了新时代洛阳人大工作新作为、新气象。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铸就鲜明政治底色。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集中学习33次,集体研讨6次,深化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领悟,把“两个维护”内化为政治自觉、体现为政治担当,保证党的领导全面系统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坚持把人大工作放在推动全市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建立请示、报告、报备“三项清单”,明确23项具体内容,全年向市委请示报告67次。召开党组会议25次、主任会议20次、常委会会议8次,确保人大工作与市委中心工作同心同向、同频共振、落实见效。
紧紧围绕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主题主线,聚焦党委定的大事、政府干的要事、群众盼的急事,着眼发展全局、立足职能定位,谋划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停车管理、关林保护、全民健康管理“治未病”、法检“两院”案件评议、人大代表走洛阳、庆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主题活动等重点工作172项,人大工作向中心聚焦、往创新拓展、为大局出力,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服从服务保障中心大局,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决做到市委有部署、人大有行动,为加快推进现代化洛阳建设做出不懈努力。
聚焦提升洛阳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深入开展优质存量企业做增量、科技创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专项监督,推动解决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270个,推动120个“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听取文物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专项报告,督促相关部门加快解决考古前置政策落实不到位等5个方面突出问题。落实市委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决策部署,以决定的形式为广大青年来洛创业创新创造优渥条件,获共青团中央点赞。
聚焦落实市委打造“洛阳味道”部署要求,深入各县区调研非遗美食、特色小吃,推动做活“舌尖经济”,熔铸淬炼“舌尖”上的城市特质,引领高品质生活、带动新文旅发展、启发思维理念转变;制定《洛阳市关林保护条例》,推动关林街区改造提升,助力关圣文化史迹申遗;开展隋唐洛阳城遗址和牡丹保护与发展条例执法检查,持续擦亮洛阳牡丹城市名片,助力“文旅文创成支柱”步伐加快,让洛阳的“国际范”与“烟火气”美美共融,和合相生。
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制定《洛阳市伊洛河保护条例》,修改《洛阳市水资源条例》《洛阳市节约用水条例》等法规,开展《洛阳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执法检查,暗访洛河源头、伊河上游水质,听取审议环保工作报告,督促解决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323个,用心用情守护洛阳人民的“母亲河”,厚植洛阳绿色生态底色,描绘“天下黄河洛阳美”磅礴画卷。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履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法贯穿民生主线、监督突出民生导向,着力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便民服务热线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沟通政府和群众的“连心桥”。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人大代表向“12345”热线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办法,建立代表“直通车”机制,听取6个办理满意率排名靠后的市直单位专项报告,推动解决代表反映的民生问题90个。激励保障人大代表积极为民代言、建言献策,推动热线成为老百姓的“暖心线”。
司法公平正义一直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评议51起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和18名员额法官员额检察官履职情况。创新制定《关于强化司法监督的补充规定》,法检“两院”新任命人员首次向市人大常委会作任前发言。设立18个公安机关规范交通执法流动工作站,督促提升交通执法规范化水平,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市人大司法监督是有力有效的!”
医疗、养老、小区治理等都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大事。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全民健康管理“治未病”、基层医疗和过度医疗专项监督,出台相关决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促进全民健康管理由“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制定《关于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推动养老公共服务、市场服务供给持续适配老年需求,实现老有所养、老有颐养;出台规范住宅物业服务标准、住宅物业服务费调整程序、加强噪声扰民监管等决定,市县人大联动开展住宅物业管理条例执法检查,提出强化党建引领、压实属地责任、加强业主自治等意见建议,让老百姓住的安心、住的舒心;制定《洛阳市停车管理条例》,推动车辆违停处罚管理体制改革、智慧停车系统改造提升;开展养犬管理条例执法检查,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犬只伤人、遛狗不牵绳等问题,切实守护群众身边安全。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建优用好履职平台,丰富完善履职活动,强化履职管理,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在河洛大地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践。
建好“民意窗”、架好“连心桥”。市人大常委会规范提升市县乡三级代表工作站、创新设立线上工作站,在县乡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代表服务窗口,1.53万人次代表进站听取社情民意,收集意见7465条,办结6154条,推出“有事请扫码”品牌,推动解决问题1120个,实现接待群众“全天候”,反映问题“零距离”。聚焦加装电梯、“飞线”治理等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全国首创设立人大代表流动工作站,发挥“民移民智‘聚点’有效监督‘利器’”作用,协调推动加装电梯138部、治理城市区各类飞线3047处。
坚持“高质量提、高质量办”。驻洛省人大代表提出的5件建议获评省人大优秀代表建议,总数全省第一。全国首创代表建议办理满意度测评办法,实现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双满意”,推动建议办理由“答复满意”向“结果满意”转变,确保建议真落地、群众真受益。
倡树“六个表率”,严格“十个不准”。建立代表履职量化考评机制,代表履职管理工作经验被全国人大推广。出台《关于吸纳民意汇集民智若干举措》,创新建立监督联系点18个,征集监督意见建议859条。制定《关于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实施办法》,真正把民生实事选到人民群众“心坎”上。积极探索街道居民议事会议制度,有力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聚力讲好洛阳人大故事,奏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信最强音。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四个作用”,统筹抓好“五种关系”,着力提升人大新闻宣传驱动力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塑造力,全年在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刊发新闻报道1260篇。
持续推进新闻宣传制度机制创新。制定完善新闻发布、平台管理、队伍建设等制度,与市委宣传部共同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首次召开全市人大宣传工作会议,构建“工作共融、资源共享、齐抓共管”宣传工作格局。强化与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单位对接协作,刊发新闻报道538篇。围绕法规施行、重点监督工作等召开新闻发布会3场,集中在各级媒体推发视频、文字等报道200余篇,全网阅读量超三千万。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为契机,组建67人“洛阳人大”宣讲团,市县联动线下开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题宣讲200余场,线上宣讲微视频全网点击量超500万次;开展主题征文和书画摄影展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作品859件。连续两年面向全社会组织开展“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出彩成果奖”和“洛阳人大好新闻”评选,推广创新有效经验做法和优秀新闻作品。围绕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和常委会重点工作,全过程报道地方立法、全流程跟踪人大监督、全景式展现全市人大及人大代表履职风采,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入人心,为助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汇聚强大合力。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牢牢把握“四个机关”定位,着力打造让党中央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创建“民主法治先锋”党建品牌,“五联五促”活动入选市直机关“十佳百优”案例,推动“探访大山里需要帮助的人”党建品牌活动制度化常态化。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提高会议审议质效,力戒形式主义。创新开展“监督质效提升年”活动,制定监督工作全流程管理办法,对67项工作报告进行无记名百分制满意度“双测评”。制定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专门委员会工作规则等制度96项,提升人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突出实绩导向,在全省人大系统率先开展机关干部量化考评。组建机关青年工作委员会,推动机关干部作风转变、素质提升,担当作为、竞相出彩。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新的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大局,依法履职、主动作为,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新时代洛阳人大工作新局面,为推动现代化洛阳建设展现新担当、作出新贡献。(张艳艳 曹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