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人大:以“法”之力擦亮千年“三彩”之光

2025-05-20

  在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的三彩小镇,一排排漂亮农家小院的屋脊上、门楼上,到处都是仿古的三彩、秦俑,水泥路两旁鳞次栉比的店铺内,摆满了造型各异的唐三彩原型仿古作品,及现代三彩文化的精髓作品。

  “这些三彩作品经过雕塑、制模、成型、素烧、施釉、最后成品,这些工序下来,看似普通的土,在造型、胎质、釉色、开片等工艺方面不停的演变,更像是从大唐‘穿越’而来的。”活灵活现,韵味十足,可以与文物真品相媲美。

  洛阳三彩,始于汉,盛于唐,历史悠久,色彩绚烂,是洛阳独特的地域符号。作为陶瓷艺术中的奇珍瑰宝,它承载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同时,也是洛阳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城市繁荣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然而,在洛阳三彩保护和发展工作中,其文化传承发展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部门合力没有形成;三彩产业缺乏发展规划、规模小而散,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缺乏支持政策。

  “必须通过地方立法来推动建立三彩文化保护发展的法治、责任与工作体系,支持和鼓励相关三彩企业、工匠深入挖掘、整合、创新洛阳三彩工艺,做强做优三彩产业。”市人大法制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基于这一认识,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开展调研论证,广泛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最终确定了该立法项目。

  “提升三彩原材料创新、技艺创新、设计创新能力,加强三彩企业品牌培育,提升三彩企业发展水平和品牌核心竞争力。”

  “依托三彩独特文化资源禀赋,大力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打造全新的研学旅游发展模式,着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洛阳特色文化、现代文化元素,将传统工艺、艺术创新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研发出更多具有创意和实用价值的日用陶瓷产品。”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完善相关学科建设、与企业共建教学实践基地,为洛阳三彩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要有效结合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利用科技手段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渠道和平台。”

  ……

  在《洛阳市洛阳三彩保护与发展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制定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到孟津三彩小镇、三彩艺博物馆、中国三彩艺术创意园等地调研。每到一处,围绕洛阳三彩的历史发展、保护对象、技艺传承、产业赋能等话题,与有关部门以及工艺大师、人大代表、立法专家等展开深入对话,认真听取、收集各方关于三彩文化保护传承、产业发展、品牌打造、产品推广等方面意见建议,为立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点子、好法子、妙方子”。

  例如,除强化政策引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投资等作用外,还增加了“推动洛阳三彩向日常消费场景延伸”“鼓励在景区、文化街区等公共场所展示洛阳三彩产品,宣传洛阳三彩文化”等内容。

  ……

  经过多番努力,《条例(草案)》于2025年3月26日经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进行了第一次审议。3月31日,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向有关部门、各区县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征求意见建议。4月底,在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多次召开会议论证草案核心条款、重要条款后,形成了《条例(草案)》。

  “作为三彩艺术的传承人,我有幸参与其中,为地方立法提供专业建议和意见。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更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孟津区朝阳镇张家彩窑研学基地负责人张毅鹏感慨地说。

  “《条例(草案)》以专章形式规定了洛阳三彩的保护传承、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和法律责任,形成了完整的制度闭环,为洛阳三彩纳入法规保护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立法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爱和说,只有不断创新,三彩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为洛阳三彩立法,既是对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与保护,更为其在新时代创新发展提供无限可能。”日前,《条例(草案)》已经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进行了第二次审议。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将结合市人大常委会正在开展的“天下黄河洛阳美”活动,以“有解”思维,加快推进立法进程,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突出地域特色,充分释放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推动三彩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真正使《条例》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真正履行人大职责、彰显人大担当。(李现森 徐颂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