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法可依”到“良法善治”

2025-08-13

  从擦亮“国色天香”牡丹城市IP,到为母亲河伊洛河披上“法治护甲”;从守护象征“忠勇”的洛阳关林,到留住千年窑火“三彩”之光……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以一部部饱含匠心、满载民意的良法,积极回应时代命题,生动诠释“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的立法创新实践。

  1986年,洛阳成为全国首批拥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之一。近40年征程中,洛阳共立改废地方性法规96部,特别是近年,紧扣发展所需、民心所盼,坚持党性、人民性、科学性、创新性、有效性相统一,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创新立法,制定法规15部、修订9部、修改5部、废止6部,现行有效法规51部,为现代化洛阳建设筑牢坚实法治根基。

  特色立法:擦亮古都“金名片”

  千年古都,文化璀璨。如何以法治力量守护城市灵魂,激活发展动能?市人大常委会的答卷清晰而有力:聚焦市委中心大局,立足洛阳深厚文化底蕴,以特色立法擦亮古都“金名片”。

  2023年,新一届市人大常委会履职伊始,便高效推动《洛阳市洛阳牡丹保护与发展条例》落地生花。这部法规为牡丹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注入法治强心剂,迅速转化为实效:牡丹基因库扩容60%,让“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盛景常驻河洛。

  《洛阳市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为二里头遗址划定保护红线;《洛阳市关林保护条例》助力关圣文化史迹申遗;《洛阳市伊洛河保护条例》守护“母亲河”碧水长流;《洛阳市洛阳三彩保护与发展条例》以创新条款护航千年窑火,为三彩艺术点燃法治薪火……法治,正成为洛阳文化传承创新与产业蓬勃发展的坚实底座。

  开门立法:让民意成为立法“源头活水”

  “群众的声音,就是立法的方向。”遍布全市的30个基层立法联系点、1个立法研究基地、4个专业立法小组,织就了一张立体化民意征集网。

  在制定《洛阳市停车管理条例》时,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落实市委“网上问计”要求,针对违停执法、免费时长等焦点问题,设置网络专区征集问卷1700份、建议150余条。《洛阳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起草期间,调研组深入200余个小区“扫楼”听诉,“飞线充电”“电梯老旧”等痛点最终转化为法规刚性条款。

  《洛阳市民宿业促进条例》同样是凝聚民智的典范。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带队10余次深入省内外考察调研,召开20余场座谈会、论证会,广纳群言,确保条例“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助力洛阳民宿成为文旅新名片。

  围绕让法规“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目标,市人大常委会开创性实施新闻发布制度,召开5场新闻发布会,吸引30余家媒体同步直播,在线观看人次超百万,阅读量数千万,实现“立法破圈”,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小切口”立法:直击痛点解民忧

  面对“大块头”立法周期长、落地难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小切口”立法新路,创新“法规+决定”协同模式,出台十几项立法性决定,实现“问题露头即响应,民生痛点速破解”。

  聚焦住宅小区治理顽疾,打出“1+N”法治组合拳:以《洛阳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为主体,配套《关于规范物业服务收费管理的决定》《关于住宅小区治理的决定》等8项决定,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

  一部仅12条的《关于“飞线”治理的决定》,让全市200余个小区告别“蜘蛛网”;一份聚焦“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专项决定,三年推动加装电梯412部。2024年《关于加强噪声扰民监管的决定》直击广场舞、夜间施工等矛盾,创新划定“宁静时段”,噪声投诉量3个月内降低45%。《关于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决定》配套财政补贴,推动社区助老食堂从12家快速增加至127家。

  此外,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改废并举,建立常态化法规清理机制,打包修改水资源、城市河渠管理等5部法规,废止体育经营活动管理等6部滞后法规,为制度体系“瘦身健体”,守护法治统一。

  从守护古树名木的生态底色,到留住三彩文化的千年根脉;从伊洛河畔的法治屏障,到邻里中心的温情守护。每一部法规都是对民生的庄重承诺,每一项决定都是对改革的坚定回应。

  当关林古柏与新厦共沐朝阳,当伊洛河鹭鸟掠过清澈水面,当创业园的键盘敲响“洛阳智造”序曲——法治已深深融入古都复兴的血脉,化作深沉磅礴的力量。

  站在新起点,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执立法之笔,在现代化建设的壮阔画卷中,奋力续写良法善治的时代新篇。(张艳艳 李劲鸣 李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