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洛阳美”文集 | 大河安澜处 千年洛韵新
大河安澜处 千年洛韵新 文|杨晓璐 黄河在洛阳拐了个弯,将千年的故事揉进粼粼波光里。清晨的薄雾中,王大爷站在孟津黄河湿地的高台上,望远镜里掠过一群振翅的东方白鹳。这个退休教师当了十年护河志愿者,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鸟类迁徙的时间、数量。他说:“以前这里光秃秃的,现在连黑鹳都来安家了。”话音未落,一群白鹭掠过水面,翅膀划破晨光,在黄河上写下一行流动的诗——那是洛阳人与母亲河共同谱写的生态长卷。 十年前,这里的河岸还裹着坚硬的水泥铠甲。如今推土机早已退场,新栽的柽柳抽出了嫩芽,芦苇荡里藏着震旦鸦雀的巢穴。一群美术学院的学生在这里支起画架,把生态廊道的渐变绿调进油画布:浅绿的是新生柳,翠绿的是香蒲丛,深绿的是修复后的原生林带。一位工程师摊开了手中的设计图,图纸上的蓝色线条勾勒出蜿蜒的生态护岸,他说:“黄河不需要被征服,只需要被读懂。”远处,光伏板组成的“蓝色长城”沿堤延伸,光伏板下的苜蓿田里,羊群悠闲地啃着青草。村民们笑得满脸褶皱,高兴地说:“从前风沙打得人脸疼,现在连羊都知道躲在板子下乘凉了。” 黄河水清的时候,能照见四千年前的月光。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里,青铜爵上的绿锈与玻璃幕墙外的黄河遥相呼应。考古队新发现的陶片上,波浪纹与今日河面的涟漪竟惊人相似。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的残垣旁,AR技术让游客透过手机看见“河桥暮雨”的盛景:古渡口商船云集,驼队载着丝绸穿过细雨,铜驼大街的槐花香漫过千年时光。孟津剪纸非遗传承人赵大娘,把黄河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剪成窗花,纸屑纷飞中,她念叨着:“小时候黄河水浑得能研墨,现在清得能瞧见鲤鱼背上的金线。”她的工作室里,一幅十八米长的《黄河九曲》剪纸铺展开来,洛阳段的“几”字弯上镶着牡丹纹样,仿佛历史与现代在一张红纸上悄然相拥。 暮色降临时,黄鹿山移民新村的灯笼次第亮起。民宿老板娘系着围裙,教游客捏“牡丹包子”,蒸笼掀开的瞬间,水汽氤氲成一片白云。“银鱼蒸蛋用的是库区生态鱼,牡丹燕菜上缀着重瓣花。”她说话时,村口的智慧农场正通过5G慢直播,让千里之外的顾客认领石榴树。七十岁的王奶奶举着手机,屏幕里她种的柿子在月光下泛着暖黄:“北京人说,看着这柿子长大,就像陪黄河变了个模样。” 洛阳桥边的亲水步道上,穿汉服的姑娘们提着灯笼走过,裙裾扫过透水砖——这些砖块是用建筑废料再生制成的,踩上去仿佛能听见黄河泥沙沉淀的故事。无人机掠过水面,实时画面里白龟在浅滩晒背,苍鹭在汀洲理羽,河务局的“电子河长”系统正监测着每段堤坝的心跳。穿工装的年轻人调试着水质传感器,屏幕上的数字安静地跳动:含沙量0.8千克每立方米,水质Ⅱ类,溶解氧8.2毫克每升……这些数字,是洛阳人写给黄河的密码。 黄河不语,却把答案藏在每个细节里。当王大爷的望远镜追随着蓑羽鹤的身影,当赵大娘的剪刀裁出新版《洛神赋图》,当光伏板下的苜蓿田迎来第五茬丰收,“天下黄河洛阳美”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渗进泥土的信仰。夕阳将河水染成金红,几个孩童在岸边放起鲤鱼风筝,纸鸢掠过正在写生的画家、测量水文的工程师、直播带货的新农人,最终融入漫天霞光。此刻的黄河,既是大地血脉,亦是岁月长镜,映照着一座古城如何将生态写成诗,让文化活成河,把幸福酿成酒,醉了四千年的月光,又照亮了明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