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联动监督让老年人乐享幸福味道
编者按:养老服务是民生关切的重点,也是人大监督发力的关键领域。按照省人大常委会老年助餐服务工作三级联动专题调研统一部署,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开展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情况专项联动监督,各县(区)人大常委会积极响应,通过深入调研、精准把脉,推动养老助餐服务从“全覆盖”向“高质量”迈进,真正让“老有所养”成为洛阳高质量发展的幸福底色。
洛龙:闲置楼变身“乐养居” 人大代表工作站架起养老“连心桥”
窗明几净的助餐区里,热乎饭菜冒着香气,康复室器械运转正忙,二楼多功能厅,老人挥毫泼墨笑意盈盈……这温馨的一幕,是洛阳市洛龙区关林街道石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日常场景。从闲置多年的地勘三院教培楼,到承载着老人幸福晚年的“乐养居”,正是洛龙区关林街道人大代表工作站内无数“连心”故事结出的硕果。
听民意:笔记本里记民声
“儿女不在身边,一日三餐就对付着吃,腿脚不便连下楼都难。”在关林街道人大代表工作站,地勘三院退休职工张奶奶的倾诉被区人大代表张玲玲认真记在联络记录本上。代表走访时收集到的老人心声汇聚成清晰诉求——社区亟需综合养老中心。代表们迅速行动,将这份沉甸甸的民意转化为正式建议并向相关部门提交,积极推动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
解难题:工作站里议方案
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场地是第一道坎。工作站化身“攻坚指挥部”,代表们多次召集街道干部、地勘三院负责人和居民代表进行协商。街道居民议事代表范海军细致分析:“地勘三院的这栋教培楼已经长期闲置,资源白白浪费!改建成养老中心,既能解决老人的实际困难,又能盘活闲置资产,实现双赢!”经过代表们一次次耐心沟通、多方协调,最终推动产权置换方案顺利落地,为“乐养居”的诞生扫清了关键障碍。
优服务:活动室里有笑语
“以前只能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打发时间,现在能学唱歌、练书画,精神生活充实多了!”在“东老鼠书画室”,社区居民王老师的感叹道出了老人们的心声。而这份充实,正源于人大代表的持续关注。硬件建成,服务更要贴心。针对社区老年人反映的老年活动缺乏专业指导等问题,代表们立即行动,积极对接资源,推动引入专业社工机构提供支持。如今,“乐养居”不仅提供用餐服务,更有书法、声乐等多种特色活动。社区居民李奶奶满足地感叹:“多亏了人大代表,我们的老年生活才能如此丰富多彩!”
从收集民意到推动落地,再到跟踪提质,“乐养居”的华丽变身,生动诠释了人大代表工作站这座“连心桥”的深厚力量。关林街道人大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依托人大代表工作站,进一步畅通民意渠道,广泛汇聚民智民力,及时回应群众期盼,让代表工作站成为连接民意与政策的‘连心桥’,让养老服务真正暖民心、惠民生。”(洛龙区人大常委会 通讯员 白晓梦)
宜阳:监督护航“银发餐桌” 推动老年助餐提质增效
自全省老年助餐服务工作三级联动专题调研启动以来,宜阳县人大常委会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响应省、市人大部署,以专项监督为抓手,聚焦老年群体“舌尖上的幸福”。县人大常委会分管负责人带队,深入樊村镇、白杨镇、董王庄镇等乡镇开展实地调研,精准把脉老年助餐服务痛点堵点,以监督实效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精准摸排需求:筑牢监督基础,让服务“对味”更“对位”作为三级联动监督的“神经末梢”,宜阳县人大常委会将精准掌握需求作为监督工作的第一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初,宜阳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0.64万人,其中农村留守老人占比超60%,日间照料、营养均衡等成为高频需求。调研组通过走村入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细致梳理了不同老年群体的就餐偏好:独居老人更看重送餐上门,健康老人倾向于到助餐点就餐,高龄老人对价格敏感度显著高于低龄群体……这些细分需求为科学布局助餐设施、优化服务模式提供了数据支撑,更为完善监督举措提供了重要参考。
聚焦设施建设:监督推动创新,让服务“暖心”更“多元”目前,宜阳县已高标准建成农村老年助餐点38个,其中乡镇街道老年食堂16个、社区助餐设施3个、农村助餐设施19个,覆盖全县30%的行政村。董王庄镇乔庄村的“百姓大食堂”成为典型案例:该食堂以“政府补贴+乡贤赞助+村民自筹”模式运营,70岁以上独居老人每日仅需3元即可享受三餐,日均服务30余人,并配套康复理疗、文化娱乐等功能,实现“助餐+康养+社交”一站式服务。在白杨镇,调研组重点考察了公建民营模式的实践成效。当地将敬老院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引入专业运营团队,除为院内老人提供助餐服务外,还计划通过“配送”方式为周边行动不便老人送餐,同时开放助医、助洁等多元化服务。
破解现实瓶颈:以监督促长效,让服务“可持续”更“有温度”调研发现,“就餐人数不稳定、价格平衡难、补助力度有限”的共性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老年助餐服务提质增效的关键瓶颈。白杨镇敬老院助餐点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每天采购食材约200元,加上水电和帮厨工资,一顿饭成本至少8-9元。但村里老人大多靠基础养老金生活,超过6元就舍不得来,现在定价5元,人少的时候,每月还要亏钱。”这种“成本与承受力”的矛盾,在全县农村助餐点普遍存在。更突出的是“潮汐式波动”:农忙时助餐点日均服务20余人,农闲时骤减至10余人,食材浪费、设备闲置问题随之而来。此外,县级每年专项经费和镇、村配套资金,分摊后到每个助餐点获补有限,难以支撑长期运营。
针对这些问题,调研组与乡镇干部、运营方、老人代表共同探讨破题思路:一是建议优化补贴方式,将“普惠补助”转向“精准补贴”,对80岁以上高龄、失能老人额外补贴2-3元/餐;二是推动“助餐点+集体经济”融合,利用村集体闲置厂房免租金提供场地,或由村合作社直供蔬菜降低食材成本;三是建立“需求预警机制”,通过网格员提前摸排农忙、节假等时段需求,动态调整采购量和开餐时间,减少资源浪费。下一步,宜阳县人大常委会将持续跟踪监督整改情况,通过“代表视察+群众评议”推动问题解决,让老年助餐服务既“热乎可口”又“可持续运营”,真正成为惠及数万老人的“幸福工程”。(宜阳县人大常委会 通讯员 张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