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洛阳美”文集 | 洛阳的黄河美流淌在人的血脉里
洛阳的黄河美流淌在人的血脉里
文|陶 军
黄河之水,自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到千年古都洛阳,除欣赏国色天香的牡丹花,看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及千年第一刹白马寺外,黄河小浪底是必须去的。这倒并非因为小浪底有何等奇绝的景致,而是因了那“黄河之水”四字,便足以使人心向往之。
黄河,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从巴颜喀拉山脉的涓涓细流开始,一路向东,奔腾不息。她不是普通的河,她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记忆,是中华民族血脉的象征。
小浪底是黄河之一段,其名不显于古,亦不见于经传,它是近世纪水利工程的一面典范。小浪底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水利枢纽,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它代表着我们对自然的理解与尊重,体现着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昭示着人与河流从对抗走向和谐的可能。
初春的清晨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黄河,我站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大坝上,望着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晨曦中苏醒。太阳从东方的山峦间缓缓升起,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仿佛为黄河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外衣。
这条全长5464公里的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小浪底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个生态与人文的交汇点。库区形成后,原本干旱的丘陵地带变成了碧波荡漾的湖泊,吸引了大量候鸟前来栖息。春天,成群的白天鹅在水面游弋;夏天,苍鹭在浅滩觅食;秋天,大雁排成人字形从头顶飞过;冬天,野鸭在未结冰的水域嬉戏。这些生灵为小浪底增添了无限生机。
小浪底大坝坝体巍峨,如巨人横卧。水泥的灰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一道道排水孔排列整齐,像是巨兽的呼吸器官。盛夏时节正赶上小浪底进行排沙,那水从洞口喷薄而出,似万丈豪情,像万马奔腾,有雷霆之势、有万钧之力,向着高远长天,向着日出东方奔腾,这是排山倒海的气势,更是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场面是非常的壮观!让我深深感到,这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精神和创造的伟大奇观。
在黄河洛阳段,你可以看到碧波荡漾的水面像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两岸层林尽染的生态林带如同给母亲河绣上了绿色的滚边。这一段已成为整个黄河流域治理最生动的注脚。
小浪底段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大家要心怀感恩,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共同保护好黄河,让母亲河永续惠泽子孙后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并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首次地方考察,就把目光投向黄河,围绕“黄河战略”走深走实提出一系列新要求新期望,足见“千秋大计”的千钧分量。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大河汤汤,奔涌激荡。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这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浪花一瞬,但在华夏儿女、在共产党人曲折而艰辛的治黄史上,注定是一段非凡的历程、恢弘的篇章。
牢记嘱托,奋进出彩。这五年,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洛阳坚定践行“黄河战略”,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筑安全、护生态、促转型、传文脉,奏响了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最强音。
大河入洛得安澜。“来洛阳吧,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每年汛期来临、调水调沙之时,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都会成为洛阳市民及外地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夹杂着泥沙的黄河水奔泻而下,尤为壮观。
大美河山如画卷。300余只世界极危物种黄胸鹀现身孟津黄河湿地!正值候鸟迁徙高峰期,当此消息传来,瞬时刷屏网络。不只是黄胸鹀,近年的孟津黄河湿地,陆续引来了黑鹳、鹈鹕、彩鹮等多种珍稀鸟类“落户”。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候鸟在洛阳诗意栖居,折射出的是洛阳生态环境蝶变。
近年来,洛阳坚持生态优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生态保护修复,向绿而行绘就大美画卷。
看天,源头防治、综合施策,加强工业源深度治理、移动源污染管控和面源污染防治,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10浓度、PM2.5浓度、优良天数实现“三降一升”,优良天数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看水,严格执行河长制湖长制,在全国率先推出“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动机制,深化“四水同治”“五水综改”,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主城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洛河水系整体水质由“轻度污染”改善到“优”,伊河水系整体水质保持良好以上,“一渠清水入黄河”。
看土,以“无废城市”建设为载体,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综合治理固体废物,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推进国土绿化提速提质,完成沿黄绿化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8%,远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
5年,“保护”的成绩单有目共睹。河洛大地上,“绿水青山”的故事每天都在动人上演!黄河,既是横亘在神州大地上九曲十八弯的大写意,也是奔腾在华夏文明中壮阔无垠的大历史。
临黄河而知中国,临河洛而知华夏。作为黄河之畔的千年古都,洛阳尤其懂得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的意义所在,也付诸一系列“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新探索。
“中华文明,肇启于斯、传承于斯、灿烂于斯。”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在洛阳,“文明之河”展现独特神韵!
洛阳的黄河美,美在她的雄浑壮阔,美在她的温柔多情,更美在她与这座古城千年来的相依相伴。她是洛阳的灵魂,是这片土地上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
黄河,这条大河不仅滋养了土地,更滋养了人心。她的美,将永远流淌在每一个洛阳人的血脉里,成为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