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立法持续擦亮洛阳历史文化“金名片”

2025-10-17

  16日,第六届世界古都论坛在洛阳启幕。作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平台,这一文化盛会让世界透过洛阳看见古都文明的深厚底蕴,而这份底蕴的永续传承,离不开法治力量的坚实守护。

  立足“千年古都”的历史定位,市人大常委会深刻把握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核心需求,将地方立法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持续擦亮洛阳历史文化“金名片”。

  从为守护“最早的中国”筑牢法治屏障,到擦亮“国色天香”牡丹城市IP;从保护“关圣文化史迹”的核心承载地,到留住千年窑火“三彩”之光,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出台《洛阳市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洛阳市洛阳牡丹保护与发展条例》《洛阳市关林保护条例》《洛阳市洛阳三彩保护与发展条例》,构建起覆盖遗址、古建筑、非遗项目、特色文化资源的专项保护法规体系,让法治成为洛阳文化传承创新的坚实根基。

  这些立法实践既立足保护,更注重发展。《洛阳市洛阳牡丹保护与发展条例》助力牡丹产业实现新跨越,上半年以来,鲜切花销售量突破3000万枝,盆花销售90万盆,如今牡丹元素已融入论坛周边展示与文化体验环节,成为洛阳递给世界的“芬芳名片”。

  《洛阳市关林保护条例》于2024年9月1日施行后,当年关林国保资金、市级财政拨付同比分别增长47%、40%,在资金加持下,关林古建筑修缮与数字化展示升级工作正逐步开展。

  《洛阳市洛阳三彩保护与发展条例》聚焦三彩文化传承体系不完善、产业规模小散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明确人才培养、资金扶持等各项保障举措赋能产业发展,让千年技艺焕发当代活力。

  此次论坛期间,二里头遗址作为嘉宾探寻“最早中国”的重要打卡地,深受大家关注。早在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便聚焦遗址保护出台《洛阳市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紧盯法规实施,聚焦突出问题,构建监督闭环。在今年的专项执法检查中,更是直面保护规划、考古、文旅融合等方面漏洞和短板,监督推动遗址保护工作提质增效。

  

未来,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以立法为笔、以担当为墨,持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让更多历史瑰宝在法治护航下焕发新生。(相兴娜 有子悦)

扫码阅读全文:

图片

《洛阳市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

图片

《洛阳市洛阳牡丹保护与发展条例》

图片

《洛阳市关林保护条例》

图片

《洛阳市洛阳三彩保护与发展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