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人大履职担当 守护洛阳绿水青山
“这里森林植被太好了,走进洛阳南部山区,仿佛走进了一个天然大氧吧!”很多到过洛阳旅游的人都这么称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洛阳市人大常委会以“保卫生态环境,人大义不容辞”为使命担当,坚持用法治思维谋划生态布局,以制度力量筑牢环保根基,通过精准立法、强化监督、压实责任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从噪声污染防控到黑臭水体治理,从水源地可持续保护到农村饮用水安全提升,再到黄河流域生态屏障构筑,为洛阳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起坚实的“四梁八柱”。 良法善治为绿水青山“立柱架梁”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2023年以来,新一届洛阳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小切口”、突出“小快灵”,持续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立法创新,以法治红线守护生态绿线。 伊洛河是洛阳的“母亲河”,承载着城市的生产之要、生活之基。2024年下半年,市人大常委会直面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与水源地安全等核心问题,在修订《洛阳市水资源条例》的基础上,再度启动伊洛河水环境保护立法工作。通过反复调研论证、召开多场座谈与征集会议,广泛吸纳20余条立法建议,该条例于2025年1月1日正式施行,规定了严格的生态流量管控、损害赔偿机制及“法律巡视”执法检查设计。 从将“碧水绕城”“水资源保护”写入总则,到明确“谁污染、谁买单”问责机制,再到强化水源地安全监管——作为洛阳市首部专门性河流保护法规,该条例不仅标志着洛阳运用法治手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关键一步,也为流域治理提供了“洛阳样本”。 民之所望,监督所向。生活面源污染是否根治?偷排漏排能否杜绝?饮用水安全底线如何筑牢?常委会紧盯城乡污染治理、农业农村面源防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噪声扰民等突出问题,2025年相继出台多项监督决定,以系统性、全链条思维织密制度网络。据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介绍:“多部生态环境法规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共同构建起‘覆盖全面、务实管用、严格严厉’的法治框架,成为洛阳‘十四五’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法治利器’。” 创新监督让法治力量“长牙带电” “只有脚沾泥土、深入一线,才能看清真问题、督在关键处。”这是洛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保国在暗访检查中的深切体会。 2023年4月,李保国在伊洛河流域暗访时,发现中州渠交汇口至寺沟渡口段水质异常。他坚持开展多轮“回头看”,紧盯污染源头排查与企业整改,直至河道复现碧水清波。“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污染治理。”在他的推动下,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成为人大监督的“必答题”。 2025年4月,在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中,检查组不仅实地察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文旅开发现状,更对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负责人开展法律知识问卷调查。围绕扬尘治理、部门职责、工程监管等尖锐提问,既是一次“突击测验”,更是一堂普法实践,有效强化了各方责任意识。 创新模式提升监督实效。“代表流动工作站”由洛阳市人大常委会亲自谋划推动,成为发现民生痛点、传导监督压力的前沿阵地。2025年夏季,工作站在伊川县暗访发现水库死鱼和养鸡场污染问题,当即交办政府整改。从涧河排污口到农村污水治理,从公厕异味到噪声扰民,工作站坚持“查改并重、督帮结合”,推动问题立行立改、长效跟踪,实现了“党委肯定、群众点赞、问题解决”的叠加效应。 生态蝶变绘就民生幸福底色 几年前的白降河伊川段,曾因垃圾围河、污水直排沦为“黑臭河”,群众掩鼻而过。如今,河清鱼跃、水草丰美,已成为村民交口称赞的“幸福河”。“以前过桥都要捂鼻子,现在水清得能见底!”伊川县半坡镇村民仝某的感慨,正是洛阳依法治水成效的生动缩影。 噪声污染虽“看不见”,却直接关乎市民生活质量。2024年,常委会制定《关于加强噪声扰民监管的决定》,聚焦住宅动力泵房噪声等痛点,守护群众“耳边安宁”,推动“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不打招呼、直插现场”的暗访,到“清单管理、跟踪督办”的机制,市县两级人大持续开展执法检查与调研监督,推动地方政府刚柔并济、疏堵结合,让法规制度真正成为“带齿利器”。 从听取专项报告到开展专题询问,从整改反馈到跟踪督办,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构建起全链条、闭环式监督体系,以法治力量守护生态之美,让监督长出“牙齿”、产生实效。 制度护航书写绿色崛起新篇章 盛夏时节,孟津黄河湿地水鸟翩跹、万羽竞翔,天鹅与鹤类共舞,绘就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以前这里是烂河滩,养殖场砂石场遍布,臭气熏天。”家住黄河铁谢渡口的付师傅亲历了滩区巨变。2025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天下黄河洛阳美”监督调研,推动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 曾经,非法采砂与违规养殖使孟津黄河湿地伤痕累累。市、区两级人大联动监督,清退砂石场、养殖场3.1万亩,建成扣马、万羽洲等湿地示范区,重现水清岸绿、万鸟栖息的盎然生机。“黑鹳、黄胸鹀等珍稀鸟类都成了常客!”孟津区黄河湿地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马朝红说,“生态之变,离不开制度护航。” 古树名木是城市的“绿色记忆”。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4093棵古树开展“全面体检”,推动建立“一树一策”保护机制:栾川县“一树一牌”精准管护,汝阳县发出“司法保护令”,嵩县为古树配备“专职监护人”……如今,洛阳古树全部拥有电子健康档案,通过智慧系统实时监测生长状况,让“刚性制度”与“柔性关怀”共同守护自然遗产。 从黄河滩区焕新颜到古树名木“老有所养”,洛阳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监督“回头看”,以法治力量守护黄河安澜,让绿色成为洛阳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底色。(李现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