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四维驱动闭环监督 绘就黄河畔生态画卷

2025-10-17

       黄河之畔的孟津区西霞院街道,如今处处可见“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沿黄廊道游人漫步,社区游园鸟语花香,排污管口规范整洁。这份生态答卷的背后,是孟津区人大常委会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创新“排查+河长”“督办+整改”“建设+维护”“宣传+参与”“四维工作法”的实践成果。通过将监督触角延伸到生态治理各环节,以分层推进、闭环落实的思路破解难题,真正让“绿水蓝天”从愿景变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实景。

       “排查+河长”双驱发力筑牢河渠生态防线

       河渠清是生态兴的基础。以“摸清底数、压实责任、长效守护”为抓手,构建河渠生态保护闭环,让辖区水系始终保持清澈本色。拉网排查,摸清生态隐患底数。针对辖区沟渠、水库密布的特点,牵头组建“代表+环保办+社区专干”专项排查组,制定“全域覆盖、重点聚焦”排查方案。对污水处理站、养殖场等易污染场所进行“穿透式”核查,查看设备运行记录、粪便处理流程,确保污染物零直排。经多轮排查,全面掌握辖区水生态现状,为后续治理提供精准依据。分级定责,建强河长管理体系。推动将3条沟渠、1座水库纳入河长制管理,明确“街道级河长统筹协调、社区级河长日常巡查”的分级责任机制,指导街道人大工委同步建立“代表对接河长”机制,每位代表定向联系1-2名河长,协助梳理巡河重点、反馈群众诉求,形成“河长主责、代表监督”的联动格局,确保河渠管理责任无死角。常态巡护,巩固生态治理成果。组织代表与河长联合开展常态化巡河,累计巡河700余人次,重点排查垃圾漂浮、岸坡破损、非法排污等问题。对发现的20余个问题建立台账,实行“发现-交办-整改-复核”闭环管理,例如针对西霞院南陈社区沟渠杂物堆积问题,当日协调保洁队伍清理完毕;对沿黄10公里生态廊道,督促沿线社区定期开展“清四乱”行动,守住黄河岸边生态安全线。

       “督办+升级”双向联动守好黄河入河关口

       入黄排污口是黄河水质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以“现场督办除隐患、设施升级提能力、长效监管固成效”三层路径,坚决阻断污染物入黄通道。现场督办,快处排污突出问题。针对6处入黄排污口,组织代表开展“打卡式”现场核查,对照“标识规范、管线清晰、水质达标”三项标准逐项检查。对标识牌缺失信息、河坡垃圾等简单问题,要求责任单位“当日整改、当日销号”;对雨污混流等复杂问题,召开现场协调会,明确整改方案和时限。设施升级,提升污染处置能力。聚焦污水处理短板,跟踪马洞社区污水处理站提标改造,协调环保专家解决设备调试、工艺优化难题,推动处理站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对接吉泰公司,将处理站纳入统一运营管理,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同时,推动东寨、西霞等社区完善污水管网,新增管网铺设1.2公里,从源头减少污水直排风险。溯源监管,建立排污长效机制。对6处入黄排污口全部完成“一口一档”建档,详细记录排污来源、管线走向、责任单位等信息,统一安装规范标识牌,接受群众监督。人大工委每季度组织代表开展“回头看”,核查排污口运行情况,防止问题反弹,确保每一个入黄排污口都“来源清、管控严、可追溯”。

       “建设+维护”双管齐下打造民生生态空间

       从“垃圾荒地”到“街心游园”,从“污水横流”到“出门见绿”,以“调研提建议、攻坚抓建设、跟踪保维护”三项举措,将生态建设与民生需求深度融合。调研献策,锚定生态建设方向。组织代表开展“沿黄生态+人居环境”专题调研,收集群众“增绿、建园、治污”等诉求23条,形成《关于推进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建议聚焦“荒地利用、管网改造、违建拆除”三大重点,例如提出将西霞社区2000平方米垃圾荒地改造为游园。攻坚推进,加快生态项目落地。全程监督生态建设项目实施,助力破解“征地、拆违、施工”等难题。在绿地游园建设中,协调拆除违建600余户、大型养殖场10家,清运垃圾8000余车;推动沿黄道路、村庄、庭院国土绿化,新增绿化面积5万余平方米,建成中心绿地、社区游园9处;引入社会投资100万元,完成64户房屋立面改造,同步在游园配套步行道、景观树,让“推窗见绿”成为现实。跟踪维护,保障生态成果惠民。建立“代表回访+社区管护”的维护机制,组织代表每月查看绿地游园植被养护、设施完好情况,协调解决苗木枯死、健身器材损坏等问题17个。推动社区制定《游园管护细则》,明确保洁、绿化责任,确保生态空间“有人管、管得好”,让群众长期享受生态建设红利。

       “宣传+参与”双措并举凝聚生态共治合力

       生态治理离不开群众参与。以“主题宣传强意识、多元活动扩参与、问卷调研听民意”为三层抓手,推动形成“人人关心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共治格局。主题宣传,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围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等节点,策划“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美丽中国我先行”等主题活动。通过会议宣讲、发放彩页8000余份、LED屏滚动标语、校园科普课等形式,普及黄河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及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等知识,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多元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组织代表带头参与环保实践,开展“沿黄廊道清洁”“社区垃圾分类指导”等活动40余次,带动群众志愿者300余人次参与。在西霞社区游园建设中,邀请居民代表参与方案设计,收集意见建议11条,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增强对生态治理的认同感。问卷调研,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开展公众环保意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200余份,梳理出“加强河道保洁”“增设环保设施”等群众关切问题8类,形成调研分析报告,为街道制定生态治理政策提供参考。同时,开通“人大代表环保热线”,及时回应群众反映的污染问题,打通生态共治“最后一公里”。

       孟津区人大常委会以“四维工作法”构建生态治理全链条体系,通过排查溯源筑牢防线、督办升级阻断污染、建设维护惠及民生、宣传参与凝聚合力,将人大监督贯穿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全过程,真正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黄河之畔的生态答卷既有监督力度,更显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