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洛阳美”文集|永不谢幕的蓝调史诗

2025-10-17

永不谢幕的蓝调史诗

郭建立

        一弯碧玉横陈中原腹心,将连天接地的湛蓝揉碎在黄河臂弯里。我常立于荆紫山巅,看168平方公里的万山湖把云影揉成粼粼的碎银,将黛眉、荆紫诸峰的倒影浸成水墨画。这是黄河献给新安的情书,是她穿越九曲回肠后,留给人间的温柔眼波。

       秦时明月曾照见函谷关的旌旗,汉家驼铃犹响在丝绸古道。这片土地的每一粒黄土都浸着文明的密码:高平寨的仰韶彩陶上,原始先民的指纹还未褪尽;盐东村的汉代仓储遗址里,“闗”字瓦当仍在守望丝路驼队。千唐志斋的1724方墓志是凝固的唐代史诗,那些达官显贵与市井小民的悲欢,都化作石匠凿刀下的永恒。

       最难忘怀青要山的暮色。传说黄帝曾在此营建密都,炎帝母族的篝火曾在凤凰山麓明灭。当夕阳为“汤黛之恋”的奇石镀上金边,远古的战争与和解都成了山风里的喃喃细语。和合文化的种子,早已在岩石的褶皱里生根发芽,长成漫山遍野的连翘花,年年岁岁用金黄的花语讲述包容的智慧。

       黄河在这里拐了个诗意的弯,把漕运的繁华酿成了酒。狂口古渡的纤夫石上,深浅不一的勒痕是千年舟楫的年轮。“天限狂澜”的题刻下,晋豫的盐巴与江南的瓷器曾在此交汇,船工的号子撞碎在峭壁上,惊起过多少归鸿。1947年的炮火曾染红河水,如今却有白鹭在沉没的渡口上翩跹。

       新安窑的炉火千年不熄。柴窑的“雨过天青云破处”早已成绝唱,游敏却在黄河泥里寻回了失落的文明。他带着三个女儿,把40年的光阴揉进澄泥砚的纹路里。当孩子们用稚嫩的手掌拍打陶土,我看见文明的接力棒在黄河岸边闪烁——那不是泥巴,是文明的基因在跃动。

       蓝是新安的底色。这抹蓝,是万山湖倒映的晴空,是汉函谷关青灰的城砖,是澄泥砚幽光里的岁月沉淀。10万移民远去的背影里,蓝是他们回望故园时,老枣树枝头悬挂的最后一缕炊烟;文旅融合的浪潮中,蓝是牡丹紫砂杯里荡漾的春光、是大河田园乡贤返乡创业的桑梓深情、是“父子兵”把4000亩荒山变成“神仙湾”的时代传奇、是华洋生态科技园二十余年把荒山变成“花果山”的矢志不渝的坚守。

       站在小浪底大坝上,看高峡出平湖的奇迹。黄河不再是桀骜的狂龙,而是化作新安人掌心的蓝丝巾,温柔地缠绕着古老的文明。游船犁开的浪花里,我听见历史与未来的和鸣——那是黄河魂在新时代的咏叹调。

       黄河古都旅游公路如游龙飞动,济新跨河大桥如同彩虹凌空,展开旅游交通图,万山湖宏大的布局呈现出“三峡五山五湖湾”的绝美风光。它串联起五个城镇,跨越两省边界,融合孟津、济源等地,精心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元、互联互通的文旅版图,如同一部雄浑壮阔的史诗。

       新安,怀揣着宏伟的目标,全力做强“天下黄河”文化IP,擦亮“常来新安·自然心安”文旅品牌,让“天下黄河洛阳美,万山湖水新安澜”的独特魅力得以充分展现。

       大河汤汤,蓝韵悠悠。新安蓝不仅是地质运动的馈赠,更是文明传承的活态显影。当最后一批白鹭掠过始祖山巅,我忽然懂得:这抹蓝之所以深邃,是因为它沉淀着八千年的陶片、两千年的关隘、一千年的碑刻;之所以明亮,是因为它折射着十万移民的奉献、百代匠人的坚守、新时代追梦人的激情。

       黄河在这里完成的,何止是水文意义的由黄转蓝?更是一场文明的淬火重生,一次古老基因的当代表达,一曲永不谢幕的蓝调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