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党代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6-10-17

  文化是城市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市委工作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自美其美的底气、美人之美的胸怀、与人共美的合作,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8日,市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社会各界人士围绕如何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推动文化更好更快发展建言献策。
  1 崇德向善,建设精神文明高地
  道德是精神的坐标。市委工作报告提出,始终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高地,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深入学习杨奎烈、马海明等先进模范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风尚。
  如何弘扬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打造诚信洛阳,让精神文明之花在河洛大地处处绽放?
  市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市委市直工委书记来学斋表示,继续举办道德讲堂,让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用自己的故事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让大家学有典型、看有榜样,让道德讲堂扎根河洛大地。目前,市直机关道德讲堂总堂已开展了30余期,各单位举办近千场,通过电视网络传媒手段,已使近10万群众受到教育。
  “下一步,我市要扩大规模,让道德讲堂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来学斋表示。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同步提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市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市八中校长付耙牯表示,在基础教育阶段,德育即生活,“德”与“善”不是喊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更重要的是实践。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着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只有三方协调联动,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组建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是实现家长与学校、学校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三维良好互动的有效形式和途径,社会也应该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学生“德”与“善”的践行提供更好、更安全的实践基地。
  2 在传承保护中留住文化根脉
  守正方能出奇,继往才能开来。
  市委工作报告指出,在传承保护中留住文化根脉,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积极实施隋唐洛阳城、汉函谷关、汉魏洛阳故城等一批遗址公园项目,建成二里头夏朝遗址博物馆等一批文物保护展示工程。
  市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市文物局局长余杰表示,市文物局将加大大遗址保护利用力度,积极推进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建设,重点实施应天门、南城墙、天津桥和“两坊一街”保护展示工程;继续实施汉魏故城宫城区遗址公园建设,与白马寺相连,形成规模展示效应;推进二里头遗址、汉函谷关、宜阳韩城遗址公园建设,建设邙山帝陵展示园区;发挥“丝绸之路”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中心的地位优势,加强沿线国家和城市的合作,加大相关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力度,努力打造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基地。
  市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主任赵晓军长期坚守在考古一线,他说,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文化。我们要对老祖宗留下的遗址加大研究和保护力度,充分挖掘遗址内涵,做好遗址的整体性、长远性保护工作,保住文化遗产之根;对古建筑加大保护修缮力度,改善其保存状况,还其尊严,发挥其教育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传承着城市的历史文脉,我市目前有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5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可谓丰富多样。对非遗进行活态传承,让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时不我待。
  河洛大鼓的省级传承人张怀生认为,所有的表演类非遗项目,必须走上舞台,必须以观众为本,才有生命力。他对河洛大鼓的表演不断进行改良,加快故事节奏,增添笑料,加入新的时代观念。每逢周五、周六,他都到笑满堂曲艺社进行演出。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扩大交流互鉴,加强河洛文化研究,在“一带一路”中讲好“洛阳故事”,让河洛文化“走出去”,是时代的呼唤,也是700万洛阳人的殷切期盼。
  市隋唐史学会会长王恺表示,沿着武则天当年的足迹,可勾勒出一条以文化为主题的“一带一路”。洛阳、西安、三门峡、咸阳、宝鸡、广元、扬州、荆州等地都有武则天的色彩。连接这些城市就可构成一条以武则天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经济带,各地可以联盟形式,相互宣传,共荣共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所在,对文化资源合理利用,是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塑造城市形象的必要途径。怎样推动历史文化基因融入城市建设、融入群众生活,把洛阳打造成传统与现代交汇、古韵与新风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
  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毛阳光说,要突出文化传承创新原则,延续历史文脉、留存城市记忆、保护传统风貌、彰显洛阳特色,把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文化展示和旅游体验结合起来,在城市风貌设计上,要有整体规划,让来洛游客感受到视觉冲击力,真实体会到特色鲜明的洛阳风貌。
  3 在利民惠民中繁荣文化事业
  文化建设为了人民,文化发展要惠及人民。
  市委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高效利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每当夜幕降临,我市不少广场都热闹起来,市民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
  “现在不单单是玩,而是要玩出水平,市文化馆的老师给了我们很多指导。”西工区市民赵秋芬说。我市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市民在家门口能够享受到的文化福利也越来越多。
  市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姬丽娜表示,要体现文化惠民,就要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书学习、看演出,参与文化活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文化大餐。
  市图书馆业务辅导班主任、副研究馆员张秀敏说,“十三五”期间,我市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服务项目将实现全部免费,通过开展公益文化宣讲、送书下乡、课题跟踪服务、关爱特殊群体、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不断拓展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扎实践行公共图书馆普遍均等、文化惠民的服务理念,实现零门槛、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书香洛阳”。
  4 在融合发展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市委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挖掘洛阳特色文化资源,把历史活化为故事、把资源转化为优势,推动文化、文物与旅游、科技、体育、创意等深度融合,把洛阳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如何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表示,“文”指文化资源,是静态的存在;“化”是文化创意,是动态的创意过程。我们拥有众多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拥有文化资产,要做好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就需要将现有的文化资源“化”为文化创意产品。
  “要充分运用现代人的独特理念、新颖思维,深入发掘文化资源内涵,将传统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包装,将文化、文物与旅游、科技、体育、创意等深度融合,通过‘资源+创意+生活’‘资源+创意+互联网’‘资源+创意+展会’等多种方式,打造更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为洛阳培育出更多的文化旅游新业态。”郭爱和说。
  “互联网+文化+旅游”,龙门石窟做了成功尝试。
  市十一次党代会代表,龙门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于迎表示,目前,龙门石窟的三维数字档案工作在全国文物界处于领先地位,对流失海外的龙门文物和现存文物进行三维合成,实现“数字复原”。借助“数字龙门”工程,未来可以在网上建立“虚拟龙门石窟”,使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欣赏数字重建的窟龛、雕像,弥补因文物保护而不能近距离感触石窟的遗憾,也可有效解决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之间的矛盾。“数字龙门”工程将成为今后龙门文物文化展示创新发展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