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庄村:搬进社区奔富路

2017-08-29

  新安县石井镇介庄村曾经穷得让村民抬不起头,如今却被十里八乡誉为“黄河岸边小都市”。该村80%的村民已经住进新建社区住宅楼,适龄儿童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课,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污水处理厂、超市等一应俱全。

  这些变化,离不开卫云。

  今年57岁的卫云,年轻时当过煤矿矿长,是远近闻名的“能人”。1998年,在当了10年介庄村村委会主任后,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几十年来,他一心扑在改变村子贫困面貌上,哪家哪户什么情况都了如指掌。

  曾经的介庄村,有新房,无新村,“年年盖,年年翻,年年倒腾半截砖”;村民攀比建房,路面七高八低,邻里纠纷不断;部分村组黑灯瞎火,刮风尘土飞扬,下雨满地泥浆……村民们既有迫切的建房需要,又不满于踏着泥泞住楼房。

  2011年,卫云提出建设介庄社区的设想。然而,建房需要征迁,有的人舍不得“穷坑”,就是不搬;有的人怀疑卫云“忽悠”大家。村民王起栓家有4间房子1个院子,害怕拆了老屋一旦社区建不成没处住。卫云态度坚决:“如果建不成,我家的房子给你住。”他还给王起栓签字画押,让王起栓吃了“定心丸”。

  建房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卫云四处奔走,跑了3个月,仅仅筹措到20万元。他怕群众失去信心,便在村民大会上表态:“如果给大家的承诺不能兑现,我自动辞职!”他一边带着村里其他党员四处筹款,一边找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协调……

  3年后,介庄社区一期8栋住宅楼建成,许多村民告别了土窑洞,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同时,该村又建起51套周转房,满足了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

  要想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必须有产业。之前,介庄村的黄杏种植散而少,不成规模。卫云带头在自家的荒坡上种了5亩黄杏,并邀请农技专家进行指导,不断改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随着种植黄杏的村民越来越多,介庄村的黄杏逐步走上了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道路。

  “山坡地薄缺水,红薯、大豆等作物产量上不去,种10亩粮食还顶不上1亩黄杏的收益。”60多岁的付光新种了多年黄杏,不仅供养一双儿女上了大学,还在县城里买了一套新房子,如今过上了“杏福生活”。

  目前,介庄村有12户27人尚未脱贫,卫云对自己的“战绩”并不满意。他没有停下脚步,连日来正在协调建设果品加工厂、吨包加工点、村小学道路、光伏发电项目。“要是不给村民办实事,群众不满意,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支书,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卫云说。